小西湖怎能没有湖?东大学生建议恢复快园春水

30.11.2015  09:03

  五组小西湖片区规划保护方案公布高校参与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在国内尚属首次

  东大志愿者在探访过程中为小西湖片区居民拍照。

  一居民坐在自家屋前。

  小西湖片区房屋现状。

  

  近日,南京市规划局公布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3所高校提出的5组关于城南小西湖片区规划保护的方案,方案将制作成展板,与片区居民见面,收集他们的意见,并开展后续项目实施的规划设计研究。记者了解到,此次高校师生志愿参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

  小西湖片区属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

  据了解,《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了9片历史文化街区、22片历史风貌区,自2010年以来,先后编制过《南京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相关风貌区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但在当前固有保护与更新机制下,这些明清时代街区、风貌区的更新在修建方式、土地运作方式、原住民问题、财政投入与资本运作等问题上困难重重,在产权制度、保护的责权力等制度设计上尚有缺失。

  小西湖片区位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老城南历史城区门东地区,为22片历史风貌区之一的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规划研究范围北临小油坊巷、小西湖小学,东至箍桶巷,南抵马道街,西至大油坊巷,总用地面积约4.69公顷。小西湖片区历史积淀深厚,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处及推荐历史建筑、风貌建筑及古树、古井若干。该片区虽然基本保留了明代、清代的空间格局,但环境较差,公共配套设施缺乏,环境整治及房屋更新改善迫在眉睫。不仅要通过规划研究,充分发扬传承优秀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必须探索由遗迹保存走向文化再生的历史地段更新途径。

  小西湖没有湖,建议恢复“快园春水

  今年7月,由南京市规划局、秦淮区政府、南京市城市规划协会和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联合发起,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志愿参加,开展了南京市秦淮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志愿活动。三所高校近50名志愿者通过现场走访调研,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于近期提交了5组规划保护方案,其中,南京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各2组,东南大学1组。

  东南大学志愿者提出的设计方案以延续原住民在地生活为目标,围绕激活社区生活活力和提升幸福感来定位和实施规划改造策略,同时按照尺度层级定义传统城市肌理的保护与复兴策略的方向、强度,提出了代号“335”的规划保护方案。“其实是两个‘335’,3个层面、3条主线、5方平台和3个阶段、3种模式、5个分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邹建国告诉记者,他们的方案避免了推土机式的大拆大建,而是在原有的历史风貌基础上做“加工”,“将整个小西湖片区划为5个分区,并将小西湖的渐进式更新分为3个阶段,尤其是在建筑层面,选取了14个典型地块进行重点设计。”记者了解到,这14个典型地块同学们都给取了非常诗意的名字,像“快园春水”、“箍桶声声”、“翔鸾照影”等,“这个地方之所以叫小西湖,其实原本是有湖的,但是后来被填了,其中的‘快园春水’就是希望可以恢复再现当年的风貌。

  金陵名园今何在?快园和市隐园出现在南大的设计方案里

  记者了解到,这次南大的同学们共提交了两个方案。按照规划局披露的方案示意图,第一个设计主要是增加老街区的空间,将老屋整体抬升1-2层,底层归公有,作为商业与出租,而这部分的收益,可以为了小西湖片区后续的发展和建设提供资金。如何增加卫生间和厨房?方案建议小面积产权房屋(建筑面积小于户均面积),将多个产权整合,共同占用一个单元,共享一套厨卫;中面积产权房屋(建筑面积均等于户均面积),一个产权占用一个单元,并赠送一个厨卫;大面积产权(单个产权建筑面积大于户均面积),将建筑面积切分成若干单元,原则上一个产权公用赠送一个厕所与厨房,若该产权内户数较多,则酌情增加厕所和厨房个数。

  南大同学提交的第二个方案,最大亮点是提议在小西湖片区恢复两个名园——快园和市隐园。记者查阅相关史料了解到,快园位于老城南箍桶巷西侧一带,是明代戏曲家徐霖旧居,而市隐园则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顾横波旧居。方案建议恢复这两个园子,并打造市隐园精品民宿,让产业带动街区发展。而在大油坊巷一带还曾经有个庙叫翔鸾庙,方案也建议再塑这个庙宇,同时,关注到了朱雀里这条小巷弄,截取的朱雀里一段短短36米竟居住了11户人家,巷道宽度仅1.6米,设计建议修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以及植入新业态,居民可底商上住,既改善了居住环境,还带来经济收益,街道的面貌也焕然一新,重新焕发出活力,并称此为“古巷新生”。

  南工大最大胆方案:拆除没有价值的老房子,建社区综合体

  最后两组规划保护方案由南京工业大学的志愿者提交。南工大建筑学院研究生徐海博告诉记者,第一个方案强调对历史资源进行保护,对文保单位的功能进行置换,变为公共空间,“其次是生活功能进行提升,还有一点就是激活产业。

  “第二个方案与第一个比起来,调整变化相对更多一点。”众所周知,小西湖片区摇摇欲坠的房屋,阴暗潮湿的环境,卫生设施的缺乏,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也是眼下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拆除片区中心一些没有保存价值的老房子,在原址重建一座社区综合体。”徐海博介绍,一层既有独立卫生间,也有公共浴室,条件设施完备,一层中心部分的广场还能为片区提供活动空间。“二层设计打造一个空中的四合院,和原先的居住面积相当甚至更大,不超过限高12米,原住民还可以回迁。此外,地下一层可以建停车场,停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难一直是老社区的大问题,这样也能为片区增加停车设施。”同时建议在文保建筑中植入一些公共功能,例如名人博物馆、茶馆、手工艺作坊,吸引外来游客,提升整个片区的活力,“比如将傅尧成故居古建筑群改造成名人故居的展示以及社区活动。

  “这五个方案,体现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奇思妙想。”据南京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此次高校师生志愿参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接下来将听取小西湖片区居民意见,做下一步的规划。而这种公众参与形式日后也会推广。

  记者黄欢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