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小民企 大梦想——“科技创客”高坚杰

04.05.2015  11:53

  “对生物制药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很艰难。最困难的时候,唯一招来的海归人才也‘跑路’了。但我没有放弃。”创业5载捧回9项国家专利,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高坚杰回忆起当年,已经能够坦然一笑。
  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常州人高坚杰放弃大城市白领工作“下海”。2010年,在国家产业转型政策引导下,他转向生物材料医疗器械行业,收购常州药物研究所,成立常州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开始新一轮创业。
  提起当年,高坚杰说:“研究所账面资金只有20多万,仪器设备老化亟待更新,研发人员几乎全员流失。但我看中了它在透明质酸钠这一细分行业的经验。”
  创业之初,摆在眼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模仿仿制,约半年就可赚到“快钱”;一条是自主创新,风险大、效益高,研发周期在四五年左右。“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只能靠天吃饭、打价格战,我们必须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高坚杰投入300万元用于购买先进原材料和仪器,并引进一位英国海归博士进行透明质酸钠在注射医疗产品方面的自主研发。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起步,研发阶段性成果眼看就要露出曙光的时候,这位海归博士却由于见效慢而悄悄“跑路”了。“一切又要从零开始。”但高坚杰没有灰心,一边继续招贤纳士,一边继续立足“老产品”的研发。
  关键时刻,公司总工程师何浩明接手了这个项目。他带领年轻的研发团队日夜奋战,经过两年时间终于研发成功,并获得公司第一个国家专利。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高坚杰了解到,欧洲一些国家在进行外科手术时,普遍采用生物材料“胶原蛋白止血海绵”来止血和修复伤口,但进口价格非常昂贵。“应用面广,前景看好。”他决定将研发延伸到该项领域。
  但是,这项技术长期被德国公司垄断,在江苏省科技厅的牵线搭桥下,高坚杰一年半内9次往返德国考察商谈,才终于购买到这项技术。
  先进技术只能作为参考,还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一方面,德国的仪器、环境、条件与国内不同;另一方面,该项技术虽然止血快,但止血量较少。”高坚杰说,经过创新的“胶原蛋白止血海绵”从止血时间上看,控制在10秒以内,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从止血量上看,远超德国同类产品3—4倍,且价格便宜近一半。
  “首先要感谢国家。”高坚杰坦言,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到企业所得税10%的减免;去年8月,国家出台政策,生物制药行业增值税只需交纳3%;2011年,常州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纳入“生命健康产业园”,在寸土寸金的苏南地区以较优惠的价格出让118亩土地建造新厂房;当地每年提供约20万—150万元的科技项目资金扶持……得益于这些政策,公司盘活了资金、节约了成本,持续研发有了保障。
  “创业的春天已经到来。”高坚杰踌躇满志,“乘着这股东风,更多的中小科技民企正在崛起,立志打破生物制药医疗器械领域的国外垄断,打响自己的民族品牌,给老百姓提供质优价美的产品。”
  (本报记者  贺广华  姚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