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锁匠一门手艺半个世纪
孙金祥,骥江路、团结路交叉路口一个配锁铺的摊主。
在熙熙攘攘的都市里,谁都可以无视那个临街的、半空悬着的一串串钥匙的配锁摊,谁也不会在意,那个小摊位已在风风雨雨中存了许多年。
可是,谁能说我们的生活能够离开配锁铺?哪家忘带钥匙了、哪家居民被反锁在屋里了,派出所接到这样的警情,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孙金祥,他的手艺,让民警们放心。
老锁匠孙金祥,制锁、换锁、修锁,开锁,“失之毫厘,锁就打不开。做精一门手艺,只能不断地去学习。”
一门手艺,做了半个世纪。一个老艺人,有着自己坚持的职业意义。
几代传承的手艺
孙金祥小小的配锁铺,门面陈旧,没有招牌,临街半空悬着的一串串钥匙告诉行人:此处是修配钥匙的地方。68岁的锁匠孙金祥是配锁铺的主人。配锁这行当,他一干就是50年。
在孙金祥的记忆里,自幼年时,便是在父辈制锁的机器声和一堆一堆的金属中成长的,那些废旧的锁芯便是儿时最好的玩具。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手艺人,但具体是哪位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孙金祥也说不清。在过去,手艺人是很吃香的,“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手”是父辈们常常念叨的话。
18岁时,孙金祥理所当然成了这门手艺的继承人。那时他觉得很光荣、很骄傲,掌握一门独有的手艺,生活也就不用愁了。“学一行,要爱一行。学手艺不能三心两意,否则到头来自己吃亏。”父亲经常告诫他。孙金祥说,那时候的自己虽然年少,但非常懂事,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学习丝毫不敢马虎。过去,手艺的传承大都靠口传心授,儿子也是徒弟,师傅也是父亲,师傅该批评时毫不留情,都是为了让徒弟尽快掌握技艺,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门手艺才有了立身之本。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过去,手艺人为了养家糊口,常常游走四方,挣口饭吃。为增加收入,孙金祥父子俩有时也会带上配锁和修理工具辗转不同的集市设摊,远的时候都要走上二三十里路,但从未感觉累。从小耳濡目染,有着对这行天生的热情,孙金祥的修锁技艺学得很快,手艺也渐渐地能够赶超父亲、独当一面。他出师了!
半个世纪的坚持
配锁这行当是小生意,如果坐不住,连养活自己也困难。成家后,孙金祥独自开了一个配锁店,每日天蒙蒙亮就开门,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关门。多年的坚守让孙金祥积累了经验和口碑,在靖江城里成为小有名气的锁匠。
机械工艺的大规模普及,让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这对孙金祥来说并不是什么“威胁”,而是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在孙金祥不足十平米的店内,各式各样的锁具占了三分之二的地方,有的是上门给客户换下来的旧锁,孙金祥却舍不得扔,总是将他们一一拆开仔细研究。虽然式样不尽相同,不过原理是共通的,接触得多了,有的锁孙金祥只要拆下来一看,大致就知道怎么配了。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锁的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十字锁、打孔锁、防盗门锁、摩托车锁等,对于配锁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孙金祥先后购买了钥匙机、打孔机,自己摸索着使用。“有的钥匙既要打孔、开槽,还要绞花纹,失之毫厘,锁就打不开。做精一门手艺,只能不断地去学习。”孙金祥感慨道。
孙金祥的抽屉里,有一本厚厚的账簿,里面一一记载着在各个单位的修锁、配锁、开锁的生意目录。不像现在的很多生意人,做一单生意收一单钱,孙金祥每次都是直接记账,等到年末再统一收费。在孙金祥心中,开店赚钱,除了用手艺说话,信任同样重要。顾客对他信任才会找到他,他对顾客的信任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锁匠从事的,也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但其中的“匠人意味”却也深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金祥守着自己的小摊位,在这个城市的角落,埋头在一堆锁具中间,寂寞地工作着。四周的繁华和喧嚣,似乎和他没有太多关系。他也没有想到要改行,去从事其他更好的工作,去赚更多的钱。“做了半辈子锁匠,觉得自己可能就应该干这个事情吧!”他说。
每天,孙金祥都要配二三十把锁,都是一次到位,没有返工的。无数次历练,孙金祥的配锁技术如庖丁解牛一般熟练。他说,配锁讲究的是动作快、加工精准。动作快才能减少顾客等待的时间,加工精准才不会返工、避免顾客来回跑。做到这两点,回头客就会慢慢多起来。
匠人匠心也温情
见到到孙金祥时,他正戴着一副老花镜,专注地打磨钥匙,偶尔与来往的顾客聊上一两句。在“嗤嗤”的金属声中,孙金祥一手轻扶着钥匙坯,一手控制着机器打磨的力度,按照顾客提供的样本在钥匙坯上打磨。
几分钟过去,一把新钥匙就基本打磨好了。孙金祥又取出一把锉刀,耐心地将钥匙的边缘一点点地磨得更光滑、平整。打磨钥匙看起来简单,却需要手巧与心细,否则一不小心,在钥匙坯上开的口大了或者小了,这把钥匙就用不了。
“孙师傅,某小区防盗门打不开”、“孙师傅,某居民被反锁在房门里了”……这样的求助,孙金祥三天两头听到。而打来求助电话的除了普通市民,大多数是公安机关民警。原来,每次有派出所接到这样的警情,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孙金祥,他的手艺,让民警们放心。
前段时间,滨江新区同康花苑一位七旬老太太在小区散步后,走到家门口发现钥匙不见了,此时已经将近晚上九点,老人一时不知该怎么办。随后,老太太遇到了小区的热心居民,通过打听,她联系到了孙金祥。接到电话后,孙金祥立即赶到老太太家门口,了解情况后很快将门打开,老人很是感激,在老太太询问开锁价格时,没想到孙金祥告诉她,“没关系,今天我不收钱,你赶紧进屋吧。”因为一颗热心肠,不管在任何时间段,只要接到求助,孙金祥从来都没有推辞过。
在孙金祥的带领下,女儿孙桂芹也从事这一行业,女锁匠本就不多,像孙桂芹从小就接触的那就更少。孙金祥家生活并不算富裕,但他给自己和女儿订下规矩,给困难户、残疾人、贫困老年人修锁经常免费。孙金祥说,他就是一个锁匠,做这些事情帮助的是别人,快乐的是自己。
未来漫长的手艺生涯中,女儿要面对的,可能又是一个全新的锁具世界。电子锁、智能锁、指纹锁、磁卡锁,层出不穷的新锁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出现。锁匠,如何才能与时俱进,跟上这个时代?也许是每个锁匠,或者说每个匠人将要面对的问题。
对此,孙金祥倒也乐观:“路是人走出来的!”他家几代手艺人对生活、对将来,正是凭着这样的乐观,才将一门手艺传承了下来,还将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