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上演朋友圈“伪装者”

25.12.2016  04:06

适龄女子对于优秀的公职人员大多抱有好感,我市一无业小伙利用这一心理,假冒法警,冠以留学生、豪门子弟等头衔,伪造工作证、购买假手铐、拍摄执法场景,在现实中和微信朋友圈上把自己好好“包装”了一番,然后同时与多名女孩交往,实施诈骗。近日,市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该小伙最终获刑2年10个月。

 

有图有真相,借助朋友圈布局

 

曹某今年27岁,四年前,因为工作不顺,其多次铤而走险,入室盗窃,被判入狱服刑。2014年出狱后,他便走上了混社会的道路。小伙子很有心计,长期琢磨着赚钱的路子,他想到用微信搜索添加年轻女子为好友,谎称是法院法警,以谈恋爱的名义,预谋骗财骗色。

 

如何才能让一心找白马王子的女孩们心里乐开花,很快就全身心投入恋爱中?他认为,能让对方入局的关键一步就是打消其疑惑。因此,他在交友过程中使用真实个人姓名,行骗对象一般都是20来岁、工作普通的适龄单身女性,并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更大的文章。

 

为了行骗,他做足了功课,平日里都在寻找佯装素材,任何与法院有关的场景都会用手机拍摄下来。他还经常特意来到法院周边,处处留神,抓住每一个机会,拍下法警执法车、法院大门、建筑,甚至连司法局、人社局的场景他都要借用。不仅如此,他还借用朋友的办公场所,装扮成自己在法院的办公室,制作了姓名职位牌放在桌面,拍照上传朋友圈。

 

曹某还没忘记道具,精心伪造了法院的工作胸卡,随身携带,甚至购买了假手铐挂在腰间,以便随时拍入镜头,或与女孩见面时“不慎露出”。

 

骗得对方信任,便找机会借钱

 

从2015年底开始,曹某的朋友圈,几乎每天都有曹某的各种法院工作照。通过微信,他成功交上了多位女友。见行动的时机日渐成熟,曹某继续想方设法增加行骗的筹码。

 

他为自己杜撰了显赫的家境,不仅父母、至亲皆是知名企业高管,个人也投资了一家小资餐厅。带着这样的身份,他进一步拓宽了交友渠道,来到高档消费场所,添加单身女性为微信好友。很快,他陆续与多位适龄女孩相约,正式见面。

 

尽管遇到的数位女孩曾以性格不合等理由拒绝求爱,但曹某为表真诚,坚持追求。见曹某家庭和工作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男孩又如此坚持不懈,女孩们在软磨硬泡之下渐渐松口,先后答应相处。

 

和女友们相处期间,曹某还称可以利用关系帮助女友拉拢客户资源、调岗位甚至调工作等。为了让女友的家人不起疑心,他又以自己父母的身份添加了女方父母的微信,以自己家长的口吻和女方家长聊天,骗取信任。

 

感情”稳固后,曹某便以项目资金紧缺、员工工资周转困难等理由,先后向女友们开口借钱数万元。

 

纸包不住火 脆弱伪装一戳即破

 

交往时间长了,家长总该见个面,但曹某总是找理由推脱。今年年中,其中一名女友感觉到不对劲,怀疑曹某骗她。对此,该女孩的父母也逐渐发现了异常,参与到这桩子女的恋爱中来,其父母觉得自己的女儿无论是哪一点都和曹的优越的家境和条件配不上,觉得曹“优秀”得有点“离谱”。

 

带着这份怀疑,女孩的父母找到了在法院工作的朋友。一打听,他们着实吓了一跳,法院根本就没有叫曹某的法警。深入调查后,女孩家还发现了曹某所谓投资的小资餐厅不过是他的消费场所罢了,而所谓的企业高管亲戚更不认识曹某。实情暴露,曹某无钱偿还,女孩父母报案,东窗事发。

 

随后,我市司法机关在案件审查时,也从曹某的朋友圈发现多处小破绽,曹某在朋友圈展示的工作照,曾误将司法局执法车当成法警执法车,也把劳动仲裁庭称作法院法庭。

 

近日,市检察院对此案提起了公诉,最终曹某被市法院判刑2年10个月。检察官提醒,在以网络社交媒介交友时,受害人往往查看对方的照片后就信以为真,过低的警惕性,是频频得手的主要原因,网络交友涉及人身和财产安全,都应确认对方身份。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应放下包袱,及时报警,为抓获嫌疑人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