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推广联耕联种工作纪实

21.12.2016  10:0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发源于射阳县并得到大力推广的联耕联种模式,不但帮助很多农户拔掉了穷根,消灭了贫困,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强农富民之路。
        现代化机械成为全县农业种植的“主打模式
        只有农村一线党组织力量强大起来,这项工作才能落实下来。该县实行基层党组织“捆绑式”考核,出台“书记抓、抓书记”等制度,适时组织村组干部看联耕联种现场,了解苗情长势、增产效应,解决思路脱节“短板”;将村居书记纳入农村党员人才培训计划,着力培育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随着联耕联种经营方式的普及,农村劳动力进一步释放,联管联营成为更多农民的主动选择。“现在,老百姓的心与基层党支部贴得更紧了。”在田头指挥作业的周景艳由衷地说道。
        联耕联种有效地改变了农民长期分散经营导致机械作业难等状况,实现了分散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普及了机械化,提高了土地产出,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三秋”时节持续阴雨,全县各类农业机械抢晴天、钻雨隙,在抢收抢种中唱起了“主角”:全县每天组织3200多台(套)农业机械服务农忙一线;上百套粮食烘干生产线开足马力……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已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2.3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16.4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848台、一般农用拖拉机6937台、联合收割机4100台、插秧机4977台、粮食烘干机503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4%以上;购机总额突破10亿元,使用购机总额补贴近2.7亿元。新增农机总动力位于省市前列。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86%以上,玉米、油菜种收环节机械化水平和其它行业机械化水平增幅均非常明显。
        经过基层党组织的强势推进,全县联耕联种推广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目前,该县已推广面积达71万亩,出现一批联耕联种万亩片,最大一匡面积达3.2万亩。
        社会化组织服务催生全县种植业发生“连锁效应
        联耕联种强农富民如果没有大量的社会化组织的强力支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射阳县推广实施的联耕联种,就是让各级服务组织推进规模种植,实现从“单打独斗型”向“连片作战型”转变,让农民在家门口致富,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近年来,该县把推广联耕联种、实现产业富民放到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统筹推进,打出“组合拳”,实现“规模效应”。
        每年组织农机、育秧等专业服务组织参加培训上百次。建设多家联耕联种服务超市,减少推广实施难度。投入财政资金2.3亿元,整合涉农项目向联耕联种规划区域集中。引导本地的能人、农机大户兴办本土化合作社,全县新增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137家,基本形成“耕、种、收等主要作业环节靠社会化服务,日常田间看护和管理靠承包农户家庭成员”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形成了政府为联耕联种强农富民办实事、职业农民牵手贫困户共奔小康路的生动局面。
        扶智化工程促进“专家产量”成为“农田产量
        联耕联种强农富民怎么才能精准?该县在推进过程中注重“扶智”,真正做到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把“专家产量”变成“农田产量”,实现农业优、农民富、农村美。
        县农业部门积极践行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蹲点、业务团队建点的“三点工作法”,积极开展“双百”行动,即抽调100名农技骨干,负责指导100个村建设联耕联种示范方。参与联耕联种的农户在小麦生产中采用机条播,播种量比人工撒播少20-25斤/亩,单产均超1000斤,与散地种植比增产一成以上;水稻普遍采用“上毡下钵”塑盘育秧新技术,亩产超过1350斤;统一播种管理,粮食品质提升,出米(面)率提高3-5%,加工企业主动对接订单生产,销售价格高出0.1元/斤。整村推进联耕联种的四明镇新南村建设110亩育秧基地,增加村级集体积累14万元,稻麦两季全村农民每年增加收入320万元。实施联耕联种,也助推了该县实现秸秆全量还田,虫害、草害明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30%。全县粮食品质可追溯系统更加健全,射阳大米再获国际农展会金奖大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江苏第一米”。
       
作者:射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