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陈加封成功捐献210毫升造血干细胞

27.04.2016  16:28

  当两根针头再次扎进静脉,一股鲜血通过软管进入干细胞分离机,然后输回人体内。昨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陈加封,在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经过6个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10毫升。这些“生命火种”随即被迅速地送往北京,去拯救一名31岁的男性白血病患者。这标志着陈加封成为全国第5611例、全省第494例、全市第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也因此成为我省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大学生村官。

  4月21日,本报报道了陈加封放下手头工作和生二胎的计划,在家人的陪伴下赶往南京,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名素不相识男子生命的消息。笔者昨日联系陈加封,得知他抵达南京后,从22日上午8时开始,就接受了动员剂的注射。“22日一天就注射两次,动员剂刺激骨膜,把骨髓里的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液中,我夜里疼得睡不着觉。”陈加封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一共打了9次动员剂,疼痛感一天比一天加重。为了转移注意力,他还特意叫妻子刘秀芳买了《苦难辉煌》这本书来看。

  昨日早晨6时,医务人员给陈加封注射了200毫升的补钙和抗凝剂。8时10分,主管医师陶玉卿对陈加封两臂的静脉进行摸索观察,准备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他右臂静脉针刺很好,左手扎一下没有成功。”为不耽误受捐者的救助时间,陶玉卿不得不从陈加封的腿上进行针刺。可是,到了9时50分,陈加封感到腿部疼痛难忍,不得不叫医务人员再次从他的左臂进行针刺。经过1个小时的调整,陈加封先后被针刺4次,最终造血干细胞采集才得以正常进行。

  依据陈加封的体重和身高,医务人员测算出他全身的血液量约为5400毫升,分离机要对他全身的血液经过两周半的循环采集,也就是13500毫升,这期间,陈加封被要求躺在床上不能动。下午2时10分,经过6个小时的采集,干细胞分离机终于停止了转动。来自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拿到了陈加封捐献的2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病房内爆发出阵阵掌声。

  “陈加封成为江苏省第49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江苏首位捐献的大学生村官。”省红十字会骨髓库主任丁玉琴边将由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印发的荣誉证书递交给陈加封,边向他祝贺。来自北京的一位爱心人士也将受助者写的一封感谢信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交到了陈加封的手中,以示感谢。

  陈加封告诉笔者,这位素未谋面的小伙子在感谢信中写道:“我想不出用怎样的语句来表达我对您的感谢,真心感谢您用您的善良和奉献让我对未来重新燃起希望。等我康复了,回到社会的怀抱,我一定会站在您的后面,去帮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的语句,陈加封的眼角湿润了,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非血缘关系的骨髓配型成功概率仅为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只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捐献队伍中来,才能使更多的患者重获新生。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