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花箐:想念家乡淮安的兄弟

17.05.2017  13:54

  新华报业网讯 因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让很多人知道了导演花箐。花箐1963年出生在淮安,在淮安学习生活了22年后,来到北京求学、工作。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花箐说,当初要是没有淮安一帮兄弟推荐淮安盱眙玉皇山作为拍摄取景地,他所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也许不会拍得那么真实。因此,淮安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家乡,还有许多兄弟。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朱鼎兆

  家乡兄弟为他推荐取景地

  当初在为《我的兄弟叫顺溜》电视剧拍摄取景时,许多人建议到横店拍摄,花箐也带着美术指导去看了,但总觉得少点东西。

  因为《我的兄弟叫顺溜》反映的是关于新四军的故事,所以花箐觉得取景地应该放在盐城或盱眙,因为这两地都有新四军纪念馆。“其实我父亲是盐城人,母亲是淮安人,我出生在淮安。”花箐告诉记者,就在他为取景而烦恼时,一次回淮安,淮安电视台副台长等一帮兄弟极力推荐他到盱眙玉皇山去看看:因为那里有山有水,民房也是石头所砌,而且那里还有黄花塘新四军纪念馆。

  在这帮兄弟的建议下,他带着美术指导到玉皇山一看,还真成了。记者了解到,因为该剧,位于淮安盱眙县境内的玉皇山,目前已成为一旅游景点。

  花箐说,如果不是大家的推荐,《我的兄弟叫顺溜》取景不可能这么真实。

  听到淮安话就觉得亲切

  从成名作《我的兄弟叫顺溜》到今年江苏卫视热播的《最后一张签证》,记者注意到,花箐导演的作品中有不少淮安元素。

  花箐说,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在北京发展,他也曾得到许多淮安老乡的帮助提携,现在有点名气了,他也要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无论他在片场,还是在电影学院为学生授课,只要听到淮安话,他都觉得很亲切,感觉像回到了淮安。他说,他内心其实是一个挺伤感的人,刚到北京来上学时,天天睡觉想家,想家乡的茶馓、大头菜,后来,头脑中小时候对家乡的许多记忆有时会或隐或现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这也是他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最终选择在家乡拍摄的原因之一:更多的想象空间。

  “淮普”版《萝卜》,听听看

  每年清明与春节,如果不在片场,他肯定是在淮安。花箐告诉记者,他母亲已去世,父亲还健在,哥哥、嫂子,姐姐、姐夫都在淮安,所以,即便错过了清明与春节,他每年都要回淮安看望家人,与淮安的一帮兄弟吃家乡菜,喝家乡酒。

  对于扬子晚报此次推出的“声音图书馆”活动,他特别赞赏,他认为在外的江苏人时刻要记得自己的家在何方。

  因为这些年一直在外,花箐的淮安话已有点不太“正宗”,有点“淮普”的味道,但朗读时,他非常用心、用情。他朗读的作品是汪曾祺的《萝卜》,花箐说,读这篇作品,浓浓的家乡记忆立刻浮上心头,小时候进澡堂洗澡,一瓣青萝卜是必备品,工作后,再回淮安澡堂洗澡时,又多了一份必备品——《扬子晚报》,那个感觉真的是到家了。

  名人档案

  花箐

  1963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中国影视导演兼电影摄影师,电影学院客座教授。2009年凭借执导的历史战争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提名第16届上海电视节最佳导演奖;2011年执导空战题材剧《远去的飞鹰》,凭借该剧获得第24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优秀导演;2012年执导家庭喜剧《辣椒与泡菜》;2013年执导近代革命剧《上阵父子兵》;2015年10月执导二战题材剧《最后一张签证》。

  ◎参与方式

  1、微信扫描二维码参与;

  2、扬子晚报官方微信号、扬子晚报旗下微信子账号矩阵任意订阅号底端“菜单”均设有参与入口“馆藏苏音”,点击进入后即可参与;

  3、扬子晚报官方微博建有#一生一世江苏情·声音图书馆#话题,参与话题,参与互动;

  4、下载扬子晚报扬眼APP,“一生一世江苏人·声音图书馆”活动页面进入。

原标题:导演花箐:想念家乡淮安的兄弟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