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江宁“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22.06.2015  10:25

日前,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和小记者,在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抗战史学者胡卓然的带领下,一起寻访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龙虎网讯 江宁区横溪街道的呈村是一座小山村,村中有一座古宅院,气派的八字形门楼、雕花简约的门罩、墙上多个保存完好的拴马石,使人目不暇接。到了这里,很多人会联想起杨柳村、佘村等江宁其他古村的明清古民居。但这座宅院还有一个身份——红色抗日景点,却是其他老宅不具备的。

这里就是“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日前,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和3名小记者一起,在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抗战史学者胡卓然的带领下,到这里进行寻访。

老宅院曾是抗日民主政府驻地

海拔458米的横山,跨江苏、安徽两省,这里纵横上百里的辽阔国土,是抗战时期南京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早在1938年,新四军一支队等部就挺进横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对日游击战。

胡卓然告诉记者,1942年6月下旬,新四军16旅在钟国楚旅长带领下,进入横山地区,经过几个月浴血奋战,消灭了这一带的日伪军势力,建成了巩固的横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3年冬天,经中共苏皖区党委的批准,江、当、溧3县行政委员会改组为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政府驻地就设在横溪镇的呈村。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老宅院,至今已经有102年的历史了,是当时呈村里规模最大的建筑。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当年就坐落在这里。”胡卓然介绍,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现存门楼、大厅等建筑,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自卫总队毙伤敌军近千人

胡卓然说,抗战期间,江宁区的敌后根据地,主要分为江宁、横山两个县。以秦淮河为界,东为江宁县,包括溧水、句容部分地区;西为横山县,包括当涂、溧水的部分地区。当时的横山县下设云台、谷里、亭山(曹村)、铜山、古龙(明觉)、博望、霍里、小丹阳8个区,以及山南、山北、山西3个办事处。

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由原江、当、溧3县行政委员会副主任李钊兼任县长,县政府下辖公安局、财经科、文教科、军事科。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也就是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各区政府还对大部分原乡保政权维持利用,将其改造为既能应付日伪,又为抗日政权服务的两面政权。

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后,做了大量有益于抗战的工作,如陆续开展了二五减租和借粮斗争,成立了参政会。1944年6月,横山县还成立了抗日自卫总队,统一指挥全县抗日武装,到日本投降时,横山县抗日自卫总队及所属民兵独立作战或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00多次,毙伤敌军近千人,缴枪五六百支,拔除十多个日伪据点。

日伪“梳辫子”扫荡遭到可耻失败

胡卓然说:“我方在横山建立的抗日民主政府,是插入日伪心脏的一把尖刀,对他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逼退了他们在这一带的统治。”例如,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汪伪在附近铜山设置的行政机构——铜和秦曹4乡镇联防处再没有生存的空间,自行消失。因此,日伪军对横山的抗日民主政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发动了多次扫荡,必欲除之而后快。

据《江宁军事志》记载,1943年12月,趁着新四军16旅主力南进郎溪、广德时,日军两千余名、伪军五千余名,兵分多路扫荡横山地区,采取了“梳辫子”式的战术,拉开封锁网,逐村逐路搜索,妄图彻底消灭横山抗日政权及其武装。

我抗日军民沉着应对。新四军46团2营6连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将日伪军主力拖到溧水的石臼湖边,然后抽调精干民兵和区大队,进袭板桥、江宁镇敌人后方。敌军分兵回防时,6连和横山县民兵武装又回师秣陵、牛首山,分路阻击,打得敌军丢盔弃甲,损兵折将,日伪精心策划的大规模“扫荡”终以失败告终。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于峰

 

来源: 南京日报   编辑:刘佳佳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