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水乡记忆” 共创“绿色样本”
凭海临江,水网纵横,江苏拥有大自然赋予的天然优势,其中,太湖无疑是“水韵江苏”的一颗“明珠”。近年来,我省进一步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重构太湖生态平衡系统,被精心“擦亮”的太湖明珠,折射出生态优先、以绿为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时,一个全新的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正在形成,让新时代“太湖美”更引人遐想。
创新治理,重现一湖清水
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江苏境内最大湖泊,太湖曾因过度开发而“受伤”。围绕太湖治理,我省进行一次次大力度的创新——
创新组建正厅级建制的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履行太湖治理“组织实施、综合监管”职能;《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出台,为依法治太提供法律依据;在太湖流域创新建立“河长制”,15条主要入湖河流都明确河长……
“我从小就在太湖边长大,眼看着这些年环境一步步恢复,在很多地方有了‘小时候的感觉’。”无锡市滨湖区华庄镇震湖村村民王晓青,为了配合太湖治理带头搬迁厂房,家人也都非常支持。如今在家门口,贡湖湾湿地公园已经建成。“清澈的湖水就在眼前,而不再停留于儿时的回忆。”王晓青说。
太湖生态改善,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常州武进高新区打造的河长制物联控制平台,对高新区范围内的水井、水泵等130余个点位进行实时监控。“足不出户便可通过平台观测每个泵站的实时水位、排污流量、电表读数等;同时,平台还整合远程控制及报警功能。”武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谢群丰表示,仅今年上半年,平台内“可看、可控、可追溯”的点位就突破200个,为区域内70余条主要河道及支流水质的提升保驾护航。
苏州对太湖的“呵护”也进一步升级。去年12月,《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发布,提出包括东西山在内的285平方公里的水域、陆域范围内,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力争打造成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
修复生态,踏上绿色发展之路
太湖水变清了,环保的“紧箍咒”反而帮助大家走出了一条富民之路。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东山镇居民存款突破50亿元。东山镇是太湖中的一个半岛,拥有太湖岸线60公里,该镇陆续开展1900多亩太湖西茭咀滩涂整治,拆除1.58万亩围网,退养改造3.3万亩传统养殖池塘。如今,东山镇借助绿水青山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去年东山镇吸引游客3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63亿元,农民纯收入突破4万元。“去年一年,农家乐收入有15万元,再加上碧螺春、枇杷、杨梅卖20多万元,一年净赚20多万元。”东山镇居民张茂兴告诉记者。
早在2002年,常州武进区率先在太湖之滨建设旅游度假区,将旅游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度假区建设的第一步,便是修复生态。度假区建设之初鸟类很少,现累计达70多种。近年来,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年均游客接待量稳定在500万人次以上。
当前,太湖正成为产业绿色发展的策源地。在太湖北岸、西岸,无锡超半数科研院所汇聚于此,当地将借势在此打造太湖湾科创带。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介绍,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以太湖北岸、西岸为依托,向陆地延伸5公里,总面积473平方公里,湖岸线108公里。苏州则以南大校区为核心,利用苏州高新区沿太湖25公里岸线,推动太湖科学城建设,力争到2035年建成创新智慧之城、开放共享之城、美丽人文之城。
协同发展,仍需多方携手共进
今年4月,无锡市滨湖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滨湖发展有了新视野——向外看,滨湖具有深度嵌入环太湖交通线、产业带、创新廊、生态环的先天条件;向内看,滨湖又是无锡“一城两核”中的中心城区,是无锡联结宜兴的关键节点……
协同是大势所趋,重中之重便是调优发展底色。“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环太湖圈’生态保护联防联治的共识已达成。”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朱晓东告诉记者,但“环太湖圈”5市在区域能源结构、产业布局、交通和水利建设等重大发展规划方面,尚未实现紧密融合与衔接。“区域互动、对话仍多停留在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尚未全面下沉到市(县、区),环境基础数据信息方面亟待建立共建共享的环保大数据平台。”朱晓东建议,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还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不妨以‘沿太地区’为整体,编制‘环太湖圈’重点行业布局优化方案,在区域内建立与环境整治任务量挂钩的清洁能源分配机制;鼓励各级各条线管理部门突破行政边界限制,探索建立‘环太湖圈’上下游双向生态补偿机制;同时,推动标准建设、加强联合攻关,逐步推进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的统一。”
“环太地区城镇密布、产业基础雄厚,城镇组团如何优化、空间面貌怎样出新?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加强创新要素集聚,让支撑城镇发展的产业走向高端。”在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看来,“环太”5市的区位价值不可小觑,“北有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南接G60科创走廊,两条走廊不仅可通过环太湖地区形成南北呼应,环太地区本身也能起到助推‘一圈两走廊’联动发展的作用。”
“未来可否更进一步,打造一批基于共建共享理念的创新平台?”成长春向记者描述环太湖产城联动发展的未来图景——空间利用效率更高、同城化优势更明显、配套政策落地更精准、依托各地特色产业兴起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沿湖分布,高校、实验室联合研发、创新硕果频出,飞地横架、共建园区集约密布……“这才是一个绿色高端样板地区携手发展的应有之义,才是‘沿太地区’唱响新时代‘太湖美’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成长春说。(陈 澄 李睿哲)
原标题:彰显“水韵江苏”之美系列报道④ 寻回“水乡记忆” 共创“绿色样本”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