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领衔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国际化新纪元将开启

20.11.2014  12:20
          “如果说过去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引进外国投资,在中国本土与国外企业合作竞争,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那么今天,我国企业已开始通过‘走出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充分开发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从而打造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升级版。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龙永图表示,当前,中国开始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必将开启历史的新纪元。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组织编制的我国首本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近日发布。《报告》称,2014年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分水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望首次超过外商来华投资,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国。从具体行业看,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贡献突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
   企业国际化开启新纪元
  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可开拓国际新市场、扩大出口,又可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促进中国企业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化经济合作。
  龙永图指出,大力推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已刻不容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以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这为中国企业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指明了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开始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企业国际化将开启新纪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蓝皮书主编王辉耀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外投资审批政策的全面松绑以及企业国际化经验的长期积累,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正面临六大机遇。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全球投资企稳回升,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报告》认为,2013~2014年,世界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增强,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与此同时,受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近年来,世界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新产业与新商机层出不穷。在全球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全球投资企稳回升。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数据,2013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规模呈恢复性增长,流入量从2012年的1.33万亿美元上升到1.4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良好的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与企稳回升的投资形势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必将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战略方向渐显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强劲的内部支撑。2013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在2013年增加了逾5000亿美元,余额累计近4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达4.63万亿元,同比增长57%。企稳的经济、巨额的外汇储备以及日益国际化的人民币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走出去”成为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明了战略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走出去”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列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及个人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为中国企业与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指明了发展方向,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加速。
  对外直接投资审批与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进一步消除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审批障碍。《报告》指出,2014年,国家发改委与商务部等部门根据国务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对投资审批权限进行了削减。2014年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除少数另有规定外,境外投资一律实行备案制,新修订的目录实施后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
  中国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化经验,具备了大规模国际化的条件与能力。从中国企业整体看,中国企业过去对外直接投资热衷能源资源的传统驱动形式正在发生转变,目前逐步形成了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投资驱动格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涉足国外高科技领域投资,追求高附加值投资。部分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策略、操作财技、风险防范及跨文化整合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海外拓展的新机会。我国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对有意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中国投资主体地位凸显
  王辉耀表示,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呈现出十大特点:
  第一,中国成为新兴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望在2014年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国。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在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中国对外投资的平均占比已达77%。
  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0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2013年,中国接受的外商对华投资流量为1239亿美元,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多160.6亿美元,如果对外直接投资保持22.8%的增长速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快有望在2014年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国。
  第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跃,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携手海外投资并购的案例增多。尤其是在美国市场,民营企业的投资金额占中国对美投资总额的76%,民营企业在美投资项目总数已占中国对美投资项目总数的90%。
  第三,亚洲仍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增长迅速。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为投资集中区域。
  第四,建筑业、文化产业与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报告指出,从行业分布看,中国对外投资涉及28个行业,并购涉及16个行业大类,包括能源资源、食品消费、交通运输设备和机械电子等领域,门类齐全,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突出。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
  第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向追求高附加值,美国高科技领域企业受中国投资者青睐。中国企业过去对外直接投资热衷能源资源的传统驱动形式正在发生转变,目前逐步形成了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投资驱动格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涉足国外高科技领域投资,追求高附加值投资,其中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中国企业首选。
  第六,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全球产业链整合,从全球产业链参与者向产业链主导者转变。报告研究发现,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控制,开始注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中国企业从产业链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
  第七,跨国并购规模增长,绿地投资有所下降。在2004~2013年之间,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呈现稳定增长势头。2013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量达到288起,涉及70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交易总额502亿美元,并购投资占对外投资流量的37.5%。
  第八,提升品牌知名度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决策时,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在提升,尤其在学习企业品牌管理方面,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注重品牌知名度的塑造,企业开始关注自身软实力的培养。
  第九,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中国文化元素国际化。75%的国有企业在战略目标中有对社会责任的描述,一半以上的国有企业制定了社会责任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而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重视对相关利益方的沟通,有40%左右的企业建立了沟通机制,比国有企业高出10个百分点。
  第十,对外承包工程合作模式呈多样化特征,以EPC为代表的总承包模式、BOT融资模式越来越多,对外劳务合作分布广泛。
  据悉,《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是一份年度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进行大量“走出去”案例调研的基础上,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编写完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成立于2008年,是由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及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所组成的智库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