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宿豫区:兜底低保惠民众 救急救难暖人心

20.11.2015  11:27

      立冬之后,冬雨潇潇,寒意渐浓,但在宿迁市宿豫区豫新街道中通社区岑星星的家中却洋溢着浓浓的暖意。昨日上午,宿豫区民政局和豫新街道的工作人员给她送来了这一季度的低保补助金。

      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夹杂其中有一片民房,岑星星的家就在这里。60多平方米的两间平房,住着6口人。“三个孩子住这间,我们带着老婆婆住这间。”刚四十出头的岑星星看起来要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我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干活,老婆婆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还有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要看管……”,全家都要靠她赚钱养活。

      在她家的院子里停着一辆红色的电力三轮车,上面已经落了一层灰,旁边还有一辆贴有“凉皮、米线、擀面皮、卷饼”字样的小三轮车。“我也没啥技能,现在就靠在夜市摆摊做点小生意,赚点零碎钱。”岑星星说,一家老小生活的担子很重很重。

      “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了解了岑星星家的情况后就及时帮她申请了低保救助,享受免费医保、水电费减免、孩子学杂费减免的政策。”宿豫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主任刘伟说。

      刘伟告诉记者,2014年11月,宿豫区出台了《宿豫区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将遭遇突发性灾害、意外伤害,突发重大疾病、低保家庭因子女上大学费用负担过重等纳入救助范围,并进一步细化分类救助标准,实现分类救助以提高救助效果,救助最高达5000元。

      “多亏了区里及时给我们申请低保,有了低保补助金,小孩上学也免了学杂费,压力减轻多了,日子也过得舒坦多了。”岑星星接过低保补助金时欣慰地说。

      在宿豫区,像岑星星这样,有劳动能力但负担重的低保家庭不在少数,顺河街道卓圩社区的康宣玲也是低保救助的对象之一。康宣玲今年71岁,儿子刚上高一,老伴属于二级伤残,生活不能自理,康宣玲只能寸步不离地在家照顾她。

      “以前还能出去打零工挣点钱,现在她的病越来越严重,家里离不开人,我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看着她。”老康告诉记者,现在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低保补助金了,要不是政府帮忙,孩子上学都成问题。

      针对老康这类低保家庭中有重度残疾人的,宿豫区民政局在开展低保救助时及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重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并按照低保标准的20%增发补助金,真正实现了“救急救难”。

申请到低保后,老康一家三口每月可以领到798元的低保补助金,加上打零工的收入,每个月下来也有千把块钱,这些钱可以保证全家人解决温饱问题。

      据了解,2014年7月,宿豫区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和国家级“救急难”试点单位之一,并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促公平”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全面搭建“救急难”工作平台,使社会救助工作基本实现了“求助有门、门里有人、人人全能、能解急难”的目标。今年以来,宿豫区民政局通过社会救助平台,共受理网上申请救助数据2124条,审批通过2037条救助信息,累计发放城乡社会救助资金4932.1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3307人。

      “救急难”试点以来,宿豫区民政局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有门能进、有钱办事,不仅为困难群众救了急解了困,而且密切了干群关系,化解了矛盾隐患。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试点工作,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各类需求,真正实现救急救难,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舒心。”宿豫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斯洲说。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