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头条):聚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列报道之一:苏南“发动机”添上“涡轮增压”

10.02.2015  19:35

  编者按 2014年10月,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继“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发展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之后,我省获得的又一国家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底在江苏视察时,殷切希望江苏用好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机遇和条件,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从今天起,本报就带您一起走进苏南这片激情澎湃的创新热土,去纵览苏南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新态势,领略苏南干部群众勇于探索的新实践,感悟苏南干部群众先行先试的新思考。
  一台发动机装上涡轮增压器,输出功率可提升40%以上。如果把苏南地区比作一台驱动江苏经济发展的大马力发动机,那么,国务院关于支持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纸批复,恰如给这台发动机加上了“涡轮增压”。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关乎国家民族发展未来的高度。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委书记罗志军也强调:“突出创新驱动这个核心,让创新成为江苏发展的主引擎。”
  在中央、省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决策下,去年10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运而生。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源,苏南乃至整个江苏的经济发展正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升级。
   非常“8+1”,不是第一是唯一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10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此后,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广东深圳等地先后跻身其列。
  在这些地方,创新示范区的“母体”都是以一个高新区或一个城市为主体。唯有在江苏,示范区以苏南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将形成“五城九区多园”的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从这个意义上看,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是第一,却是唯一。
  那么,为什么是苏南?
  “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上,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东亚新兴工业国家,都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一场深刻而重要的转型──从早期以投入自然资源或资本带来的增长,转向以科技创新带来的增长。”副省长、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说。
  统计显示,2013年,苏南五市以占全国0.2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4%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美元。这一数值,正处于经济学界公认的“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的边缘。
  从发展现实看,苏南已经为转型准备了比国内其他地方更为坚实的市场与产业基础——一个细节是,当不少地方还在热衷谈论“招商引资”时,苏南各市领导干部口中的关键词早已变成了“腾笼换凤”。
  更重要的是,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苏南五市,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创新资源储备惊人!以南京为例,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全市拥有大学以上学历常住人口比重高达26.1%,仅次于北京。
  丰厚的科教资源,构筑了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六连冠”的创新版图。但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光鲜的创新榜单背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低并存,成为长中之短。
  太湖蓝藻危机、劳动密集产业密布……一系列现实困境,一度让“苏南模式”困惑彷徨。漫长的产业转型痛苦中,一项共识逐渐深入人心:“在全球产业格局和分工中,从承接中低端到切入高端产业跟别人竞争,这是苏南在率先发展中必须承担的责任。”
  善弈者谋势。如同30年前率先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曾经在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中两次领跑全国的苏南,又一次站在了这场历史性变革的最前沿。
   握指成拳,共创可复制的“新苏南模式”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怎么建?本报记者在苏南五市采访,采撷到了这样一组“创新镜头”:
  1月9日,南京微创医学科技公司的会议室里,正就一款新型超声穿刺针产品召开远程评审会,视频那头是美国5位知名专家。新产品将打破国外垄断,预计售价仅为进口产品1/10左右。
  顺江而下,长江镇江段码头边,一艘为国外船东建造的85米维护工作船顺利下水,该特种船从功能外观到控制系统都由镇江自主研发。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也传来好消息——该院牵头制定的国际物联网技术标准获得通过,这是我国制定的首项顶层架构国际标准。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开发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参与世界产业技术标准制定……像这样的创新动作在苏南每天都有发生。时至今日,当个体的局部的自主创新汇聚为区域性国家战略,又将带来一个怎样的“新苏南”?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刚刚卸任的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朱步楼说,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作用,积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这意味着:苏南不但要搞科技创新,还要引领更大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的创新,还要注重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不再是“独善其身”,更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创新。
  创新驱动,说易行难。省科技厅副厅长王秦感慨,过去说搞新能源,大家都上光伏;搞物联网,各地又都搞物联网。蓦然回首,都在同质化竞争。诸如此类,不放在一个大的区域里面既看不清,更难以解决。这正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国家战略要强调“跨区域”的重要原因。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苏南五市就好比人的“一拳五指”:南京的智能电网、软件,无锡的物联网、集成电路,常州的光伏、智能装备,苏州的纳米、生物医药,镇江的战略新材料……各展所长才能避免“双手互搏”的内耗式竞争,握指成拳才有更大作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铿锵落地,勾勒出“新苏南模式”的美好雏形——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发展有侧重,竞争有差异,通过在更大范围、更高能级层面协调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培育出一系列世界级产业,最终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可复制的创新示范效应。
   脱胎换骨,“苏南五虎”竞驰创新沙场
  
来自中关村的创新实践令人振奋!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3年中关村实现总收入3.05万亿元,综合排名居全国第一。 更重要的是,中关村当年试点6项政策推向全国,又将“6+4”政策复制到所有示范区和高新区。
  “先行者”的成功实践,令“苏南五虎”摩拳擦掌,雄心勃勃。
  言及此次跻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方阵,镇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冬生连说几遍“我们沾光了”。此前,镇江高新区只是省级高新区,借国家战略东风一举顺利升格国家级,成为2014年唯一获批的国家级高新区。“这意味着苏南五市又一次站上同一起跑线。”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闵一峰说,高新区从诞生起就处在产业发展的前端,如今获批示范区,可谓站在了“前端的前端”。抢抓南京建设江北新区叠加机遇,南京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又升级——争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南京转型升级引领区,江北新区主引擎”。
  “如何迅速融入这一国家战略,考验着我们的创新底气和张力。”苏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浦荣皋表示,下一个目标就是“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说,面对新常态下的这一战略机遇,要以创新之核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谋划内涵发展新局面。
  在无锡国家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桂涛看来,“现在批一个牌子,不大可能获得多少土地、财税优惠政策,而更侧重体制机制创新。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突破的瓶颈。”常州市武进区委书记周斌则清醒地看到,示范区获批,形成了新常态下的新优势,但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
  作为“8+1”格局中唯一的“1”,苏州工业园志存高远。“我们要建成示范区的核心区和先导区。”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党工委书记王翔进一步阐述:对内引领国内创新,对外参与全球创新竞争,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创新资源聚集高地,成为全国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平台。
  排头兵、先导区、第一方阵……走马苏南五市,新的发展坐标纷纷确立,共建示范区的豪情溢于言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义东激情展望:依托示范区建设,苏南将涌现一批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崛起一条世界级的创新示范带,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创新城市群。
  发令枪响,“苏南五虎”一跃而起,正以脱胎换骨的勇气,迎着创新的朝阳,精神抖擞踏上新征程。
  (本报记者 顾雷鸣 刘宏奇 庾康 高坡 邵生余 王世停 吴红梅 吉强 蔡炜 马薇 李仲勋 黄伟)

  短 评 >>>新坐标添新动力
  翟慎良
  国家战略,让苏南这片热土再次奏响发展强音。
  “努力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党中央、国务院的任务与期许,既为苏南未来发展明确了新坐标,也为江苏跨越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苏南,江苏发展精华所在。无论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现有优势看,苏南都肩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到江苏视察,向全省上下发出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动员令,并把探索“下一步发展路子如何走”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交给了江苏。
  破解发展瓶颈引领新常态、探索发展路径推动创新转型,苏南要做好先行军。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苏南必须认清方位、认准方向,整装再出发。要用好现有优势和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要真正把创新驱动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最大“绝招”,使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当“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要在创新上舍得下本钱,把钱用出最大效应,形成多方位、多渠道的创新资金投入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
  创新需“活”。作为示范区,苏南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创新盼“才”。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以“凿石索玉、剖蚌求珠”的精神,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流动、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人才高地。
  创新转型,我们期待苏南的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