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建成10家省级以上高新区

14.06.2016  20:04

  近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在苏州市相城区筹建江苏省相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自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工业园区以来,该市形成了“4+6”的高新园区格局,即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4家国家级高新区,张家港高新区、太仓高新区、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吴中高新区和相城高新区6家省级高新区。当前,苏州各高新区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资源与要素广泛集聚,已经成为该市产业科技创新、区域引领创新的主阵地,成为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力量。
  苏州国家级高新区占全省四分之一
  国家高新区以1988年中关村成为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为标志,目前全国建成国家高新区146+1家(1为苏州工业园区,下同),我省拥有国家高新区15+1家,苏州现建成4家国家级高新区,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
  数据显示,2015年,苏州国家级高新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05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51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8.5%,高出全市1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
  苏州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处长廖希明介绍,该市的高新区是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主阵地,4家国家级高新区全部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9+1”整体框架中,以这4家高新园区为轴心,辐射33个分园,形成了181.14平方公里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规划。
  同时,苏州的高新园区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高端发展的先行区。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实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2015年这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80亿元、280亿元和280亿元,分别增长27%、37%和40%;苏州高新区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新能源、医疗器械、地理信息等五大特色新兴产业,其中医疗器械产业获批全国医疗器械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苏州四成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各高新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苏州各级高新区累计拥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427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1%,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重达59.3%,省民营科技企业超5000家,上市公司136家,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数1439家,累计享受科技政策减免所得税超110亿元。
  廖希明介绍,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各高新区已成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跨越提升的集聚区。目前,苏州各高新区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有619家,累计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近20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重点实验室近180家。此外,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的合作全面开启。
  与此同时,苏州各级高新区还成为“双创”策源地。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苏州高新区苏州创客峰汇、昆山高新区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常熟高新区科创大厦众创空间集聚区等众创集聚区发展势头强劲,建有省级以上孵化器(创业园)超30家,各类科技创业载体面积576.8万平方米。4家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168.76万人、研发人员12.99万人、列入省级以上人才计划人才556人。通过加快推动科技服务平台横向拓展、向下延伸,实现国家级高新区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覆盖,2015年科技服务业实现总收入近100亿元。
  各高新区对标找差还需“强健筋骨”
  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苏州各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渐渐步入深度调整期、平稳增长期和转型加速期,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日趋明显。
  比如,争先进位的后劲不强。虽然苏州集聚了全省四分之一的国家高新区,但从科技部2015年最新高新区综合排名看,苏州进入第一梯队(前10位)的只有苏州工业园区,排名第9,苏州高新区排名第21位,其他高新区的排名则更靠后(昆山高新区排名第51位)。同时,苏州的高新区产业结构也面临战略性调整,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推进苏州市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对标找差,争创争先进位新优势;强化协同推进,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强化资源整合,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创新引领,全力打造自主创新新引擎;强化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按照《2016年苏州市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工作要点》,2016年苏州市将加大高新园区建设推进力度,包括加快建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阳澄湖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核心区;加快汾湖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力争年内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吴江高新区、太仓高新区建设创新核心区,推动新建省级高新区编制完善相关发展规划,支持常熟虞山高新园积极申报筹建省级高新区等。同时,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深入推进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并强化高新园区创新绩效考核导向。

来源:苏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