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首次暂停南京师范大学等5家环评机构业务

31.03.2015  16:18

  一头是坐等开工的建设项目,一头是坐等审核敲章的环保部门,一起焦虑地等上半年,可涉及项目对环境有没有污染的环评编制却“笃悠悠”地才开工……长期以来,负责环评编制的机构,手握项目“生死”却消极怠工,或是拿人钱财搪塞应付的现象层出不穷,成为“掩护”污染企业蒙混过关的帮凶。如今,这些令人“吐槽无力”的环评机构已被限制在锡开展业务。

  日前,无锡市环保部门首次公布了2014年度在锡开展业务的环评机构考核情况。经过一年的日常考评,结合年终专家组抽查环评报告的打分,39家纳入考核的环评机构中,综合排名倒数的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江苏圣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科泓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家环评机构,被责令停止在无锡开展业务1年。

  “停止一年业务,公司十几号人怎么活?”名单一公布,5家被处罚的环评机构负责人纷纷找环保部门沟通,可相关负责人拿出《无锡市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考核办法(暂行)》,驳回了他们的“通融”请求,并一一指出他们需要整改的问题,涉及到建设单位投诉查实、环境标准适用错误、环境监测现状数据作假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环评对污染预计不足”。

  卡住污染企业落户,是设立环评的主要目的。环评机构显然深谙此理,可在现实执行中,为何屡犯“对污染预计不足”的错误?锡山一家环评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倒苦水”:“建设单位在环评招标时就明确要求,环评机构所做的环评报告必须通过环保部门审批,如果我们中标了,就必须履行合同,帮忙修饰到通过。”另外,他还指出,市场上存在与环保部门挂钩的环评机构,他们属于“红顶环评”,承接业务有“自己揽活自己批”之嫌,让其他机构在竞争时感觉不公平。

  考核结果如何让市场“服气”?环保部门开始拿自己“开刀”。无锡市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明年6月底之前,原有的5家与市、县(区)环保部门挂钩的“红顶环评”将全部“摘帽”。“以前隶属环保部门的环科所,都具备环评资格。”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9年起,根据国家要求,对各级环科所进行改制,江阴和惠山两地的环保部门已经被环保部取消环评资格,仍在运作的滨湖、锡山和市级的“红顶环评”,虽然已与部门脱钩,可参与管理和环评的人员仍有些许牵连。相关环保部门承诺,接下来,将按照环保部的要求,对他们进行深度“剥离”。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