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层基础 惠及千家万户 ——省司法厅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纪实

04.05.2015  10:19
      本报特约记者  袁  诚  张全连  本报记者  施为飞

  不用出门,就可享受村(社区)律师的服务;遭遇难题,即便是经济最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也能得到法律援助的温暖;有了纠纷,打个电话就有调解员上门当“和事佬”……这是省司法厅自2013年坚持群众满意,按照公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法律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体系建设的真实写照。

  线上线下的融合、部门之间的融合、城乡发展间的融合。在融合大发展的新常态下,江苏司法行政服务变得更加亲民、有效。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将以推进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保障为根本,按照司法行政服务群众实战化要求,做实司法局、做强司法所、做优司法站。加大以司法所为主的‘一所三站点’建设,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法律服务产品,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柳玉祥表示。

  线上线下融合

  司法服务触手可得

  网上实时监测、日常动态管控、异动情况分析研判……

  在南京市建邺区司法局12348公共服务平台指挥中心内,电子大屏幕上正滚动显示着辖区司法行政为民服务动态。

  “该平台与公、检、法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共享,建立了由大量高清摄像头、LED大屏幕组成的语音、视频实时监控的立体防控平台。除了用于对特殊人群的监管,在服务群众方面,该平台亦是大显身手。”建邺区司法局局长严兴中介绍,全区所有司法所情况也都实时可见,矛盾调处等全程录像。

每天有多少人来寻求帮助、来咨询的老百姓需求主要在哪些方面,这些都将进行统计。

  严兴中说,全区各司法所的每日动态都会纳入平台统一管理、调度。未来,建邺区司法局还将开发APP客户端,群众只需要在手机上就能随时随地反映诉求。

  事情反映了,没有反馈怎么办?严兴中表示,不论群众是通过热线、手机APP,或是网站反映的事情都将纳入统一平台,移交给哪个部门办理、何时办理都将一目了然。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办结的,系统还会进行预警,以此来倒逼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办结群众诉求。

  通过将互联网、手机终端平台功能与司法行政各项职能捆绑融合,塑造出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司法行政新业态,执法和服务的各项职能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务虚到务实、由流程繁琐到即时应对的多方面转变。据了解,2014年11月,全省13个省辖市的12348公共服务平台全部上线运行,借助网上办事平台、微博、微信、手机APP的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让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触手可得。

  目前,通过对接,在全省93个县(市、区)、1112个乡镇(涉农街道)成立的实体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4.7%的村(社区)建立的司法行政服务站,实现网上网下、虚拟实体的融合,全省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得到有效实现。

  部门内部融合

  群众诉求处理更快捷

  “办证有预约,就不用为办公证请假了。”南京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

  王女士需办房产公证,听说手续繁琐,需要跑很多趟,还不知道如何办。她登陆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网站,通过进入公证服务页面留言咨询,当即就看到公证员关于手续程序的在线咨询回复,不仅解答了咨询,还教她在网上预约办证和线上办证。王女士按照自己在网站上约定时间和地点带上公证手续,当天公证就办好了。

  在江宁“12348”协调指挥中心,从一条简单的法律服务热线,到电话热线、服务网站、视频指挥、实体法律服务大厅“一室四平台”的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受理渠道,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江宁区作为省厅县级实战化试点单位,“12348”协调指挥中心自2014年正式启用以来,已发展成一个集律师服务、法律援助、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公证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法律服务平台。

  “江宁区域面积大、人口多,法律服务相对欠缺,律师顾问等都很紧缺。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打‘组合拳’,改变以往司法工作碎片化的模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宁区司法局副局长苏克刚介绍,随着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原有的“12348”体系已满足不了群众越来越多的法律服务需求。如何将司法行政服务职能从传统机关化、碎片化和条线化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摆在各地司法行政系统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4年2月,江宁区率先在全市司法系统优化队伍模式,成立了“一团三大队”:即区级法律服务团、执法管理大队、宣传服务大队、应急处置大队。不论群众是通过12348热线、还是网站在线反映问题,都将统一流转到“一团三大队”来处理。

  “工单内容:柳林(化名)2014年7月24日来入矫报道。业务类型:执法管理大队,予以控告并办理入矫。”……在江宁区司法局“12348”指挥中心,这样的工单比比皆是。苏克刚说,司法服务涉及矛盾纠纷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法制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对老百姓而言,即便有依法维权的意愿,也不知道怎么办、去求助什么人。成立“一团三大队”,就是要按照“人人能战斗、人人会宣传、人人懂调解、人人善服务”的要求,打造司法服务的“多面手”。“不论老百姓从哪个渠道介入,都能得到有效反馈。”他表示。

  记者了解到,省司法厅通过互联网打造网络法律服务平台,构建内外网信息流转系统,既达到了省厅外网受理、内网办理相互隔离要求,又能安全高效转换处理信息流和工作流,真正实现一网覆盖、一网打尽。

  城乡融合

  法律服务畅达村(居)“末端

  “我们两户人家老早房子换地,在土地确权中应该怎么登记?”“父母尚健在,承包地要流转给已分户或未分户子女怎么处理?”……

  去年9月12日,南通市四甲镇八索村显得格外热闹。当天,江苏海萌律师事务所律师蔡黄平作为该村司法行政服务站聘请的村(居)律师,一走进村委会便被热情的村民围了起来。蔡黄平现场开设了一堂土地确权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并就相关法律问题接受咨询。

  听说村里的法律顾问来了,当地村民们早早赶到村委会争相提问。讲座结束后,蔡黄平还陪同村民小组长到田间地头为村民们丈量土地,到村民家中解决土地确权法律纠纷,村民用当地土话直夸蔡黄平是“法菩萨”。

  今年以来,南通市司法局对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进行收集分析,编制出台了《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目录》,将62项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和68项公共法律服务以产品形式纳入目录,供群众选择消费。

  像蔡黄平这样把专业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的“田间律师”,在江苏农村随处可见。

  让群众由“被动消费”转“自主消费”。据悉,在江苏90%的镇(街道)、村(社区)在镇(街道)、村(社区)口醒目位置,都设置了公告栏,将参与法律服务的律师姓名、照片、电话、服务职能都公示上墙,方便群众法律咨询,实现了律师与社区的“无缝隙”连接、法律进村(社区)的“零空白”覆盖。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上坊街道总面积50平方公里,南京四大保障房片区之一的上坊保障房片区便坐落于此。去年5月开始,随着部分拆迁安置房的陆续交付,辖区内的纠纷逐渐增多。

  “有的居民一家拿了好几套房子,子女多,房子怎么分配就出现了分歧。”上坊大力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为帮助老百姓解答法律疑惑,调解家庭矛盾,社区请来了江苏友诚律师事务所的魏超律师,成立了“老魏工作室”。每月逢5的时候(5日、15日、25日),魏律师会准时到工作室“坐堂”答疑。魏超开设的“法律诊所”,定期为居民进行“法律体检、开处方”,真正实现了“上坊街道无上访”。

  “不要小看基层司法所做的是婆媳吵嘴、村民土地转承包、医患赔偿、征地拆迁、宅基地纠纷调处这些家长里短的事,但这些都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基层司法所、司法站的设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更加稳固。


编校: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