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实践】塑造城市特色 留住城市乡愁
城市特色是城市品格的外化。放眼望去,无论是举世瞩目的世界名城,还是众口称赞的特色小镇,皆有其特色,或历史深厚如北京,或文艺浪漫若巴黎,或古老水乡如乌镇,或旅游圣地若达沃斯。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精神品格、经济活力等功能的结构性呈现和综合表达,展示着每座城市特有的风貌与意蕴,既是人们对城市的共同认知,也是现代城市居民的“乡愁”所系。
遗憾的是,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忘记了自身原本深厚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片面理解了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化,在大拆大建和“指标发展”的喧嚣中,逐渐迷失了文化个性,“千楼一面”迭出,“千城一面”频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对当代中国城市居民而言,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色就是自己的城市乡愁。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45%左右。到那时,城市特色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三分之二人口的文化基因。倘若漠北与东北无异,岭南与江南雷同,除了钢铁水泥,就是玻璃幕墙,除了空荡马路,就是闲置楼宇,该是一幅多么寂寞、“贫瘠”、可悲的图景。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失去文化搞特色,或照搬他人文化搞自家特色,无异于空中楼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地方斥巨资搞的洋建筑,在喧嚣过后,或无人问津,或沦为笑柄。只有踏踏实实地挖掘和保护自己城市的文化,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社会联动的良好氛围和系统的制度体系,才能为塑造城市特色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动力。
现代城市格外需要规划。好的规划引领城市向上,“坏”的规划拖累城市步伐。因此,要将彰显城市特色与城市建设各项规划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尤其要注意与市民良性互动,倾听和表达他们的共性期待,使关于城市特色的规划不只是图纸上的美好景象或笔下的“金口玉言”,而是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可靠路径。
建筑,是城市特色最显著的外化体现。塑造城市特色,自然离不开建筑本身这个载体。神州大地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城市之美并不源于高楼大厦,更不源于所谓“新奇怪特”地标性试验品,而是依赖那些深植于本乡本土文化泥土中的建筑们,这也是一座城市走进人心的真正地标。唯愿多些这样走心的建筑,让城市“乡愁”蕴藉在一街一巷、一砖一瓦,蕴藉在每一位城市居民的栖息生活里。
鲁茂亮
2016年8月29日《中国建设报》专题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