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七着”并举 推进“四无粮仓”建设

10.11.2014  10:43

 

 

 

      宝应县粮食局开展“四无粮仓”活动近60年,有较好的“四无粮仓”创建经验和基础。政企分开后,江苏宝粮集团传承了这一传统,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发扬“四无粮仓”精神,以“四无粮仓”建设为载体,切实做到账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推进“四无粮仓”建设,提升仓储工作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2013年初,政企分开后,集团明确一名副总分管仓储管理工作,具体抓“四无粮仓”建设,同时细化分公司及各收储库点仓储工作职责,明确“四无粮仓”目标责任。2014年初,集团成立仓储部,具体负责集团仓储管理工作,明确集团防化室每月不少于1次对各库点“四无粮仓”工作巡查监督指导职责,形成了集团分管领导专门抓、仓储部门具体抓、库点负责积极实施、防化室监督检查指导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上下齐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为了加强和规范仓储管理工作,集团相继制定完善了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制定出台了《宝粮集团出入库检化验制度》、《宝粮集团粮食仓储管理及“四无粮仓”考核评分细则》、《宝粮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宝粮集团粮食烘干规程》等。各库点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值班保卫制度》、《查粮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规范各项业务流程,严格用电、机械操作规程等。实现了粮食仓储管理、“六防”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宝应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仓储条件。2006年建设了粮食物流园区,粮食物流园的建成,对全县的粮食仓储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12-2013年,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对广洋湖、射阳湖、小官庄等收购量较大的站点进行了大范围的设施修缮、老旧电路更新改造工作,修缮仓库5.1万吨。今年,向上争取资金3700多万元,维修改造及新建仓容9.305万吨。现在,全县基建房式仓占总仓容的70%以上,仓储企业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先后建设烘干设施4台套,日处理能力2000吨。加大机械设备投入,强化输送设备、通风设施、用电线路等的维护保养,目前,粮食进出库作业,“三高一害”防治处理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四、加强仓储管理队伍建设。宝应十分重视粮食仓储队伍建设,粮改后,先后返聘了各基层单位的部分骨干防化检验保管人员,保证了全县的“四无粮仓”水平整体不受影响。近年来,集团每年招录大学本科毕业生10名以上,其中半数以上都充实到仓储工作一线,保证了仓储工作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科学安排各库点防保力量,既方便工作生活,又能形成传帮带格局。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对防化检验员、保管员等开展业务培训2次以上,提高了防保人员的业务技能。目前,150多名的防保队伍中,大中专毕业生70%以上,防化检验人员全持证上岗,保管人员全培训上岗。

      五、加强科学保粮工作。粮食物流园区积极推进“数字粮库”建设,综合运用信息网络、自动控制、智能识别等新技术,将粮库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集成,实现粮食储存数量精准化、粮情检测实时化、仓储管理智能化、库区作业自动化和日常管理可视化。引进相关设备,积极推广使用“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并做到了粮食物流园区全覆盖。加强通风管理,集团所有粮仓都配备了机械通风管网,各仓都可进行机械通风,实际工作中,坚持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相结合,既降低通风能耗,又保证了储粮安全。

      六、强化基础工作。一抓收购管理,提倡标准粮入库。标准粮入库是我们做好粮食仓储工作的基础,在敞开收购的同时加大宣传优粮优价,鼓励农民整理,各收购库点配备烘干、整理设施,确保入库粮质。二抓日常管理,落实专人专仓管理制度,落实账目管理职责、确保账实相符,坚持执行粮情检查制度、消除存粮隐患等。三抓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三重一大”事项程序,做好关键岗位的风险防控工作,开展廉政文化进粮库活动,建设廉政文化长廊,经常开展廉政教育,提高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意识,2013年,江苏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荣获“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称号。

      七、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健全安全生产组织。集团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分析安全生产形势,部署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各库点成立安全抢险突击队,明确各成员安全职责。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思想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在显著位置设置安全生产标识;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干部职工树立安全就是责任、义务、效益的思想,把做好安全工作变成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三是注重安全生产投入。集团十分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对粮仓机械定期维护保养,杜绝带病作业,配齐配备各库点防汛、消防器材等。四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集团防化室每月不少于1次对各库点进行巡查,对安全生产制度落实、用电机械安全、消费设施是否配套有效等进行检查,排除隐患。(张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