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兴业看宜兴

16.11.2014  04:12

  以前到江苏宜兴,当地人会兴冲冲地跟你介绍一家家淌金流银的厂矿企业、紫砂作坊;如今,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茫茫的竹海、明镜一般的水库,还有藏在一簇簇浓绿中的美丽村庄。一流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宜兴人最引以为豪的新名片。

  “河长”“片长”包干治水

  日前,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季考结果“出炉”。拿着“成绩单”,万石镇农户李建卫一脸笑容,由他“承包”的河道在几次抽检中均达优秀。

  去年10月,在市相关部门支持下,李建卫联合周边农户,成立了江苏首家河道综合管理专业合作社,探索河道保洁新模式,如何既实现保洁要求,又节约财政资金。

  宜兴人也曾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考量中一度迷失,付出代价。但凭借着对水深厚的感情,为了让境内的所有水系都保持清水碧波,宜兴人作出了不懈努力。自太湖水质危机爆发以来,宜兴实施以控源、截污、清淤、修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通过全水系的治污行动,推动流域生态良性循环。

  “河长制”是宜兴首创的治太保源“绝招”。通过对全市主要河流实施全覆盖的“河长制”和“片长制”管理,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对辖区内主要河道进行包干,推进了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入湖河流综合整治工作。“十二五”以来,宜兴共清淤城乡河道744条,疏浚土方1092万方。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宜兴还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病虫测报网络,禁用甲胺磷等18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全市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率、田头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都达95%以上。

  产业优化,生态经济双赢

  前不久,某大型国有企业打算在宜南山区竹海建设总投资80亿元的水电站项目。一般而言,这样的大体量投资项目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很有吸引力。不过,这一次信心满满的投资方在宜兴被泼了冷水,该项目被“一票否决”。

  “不是我们不看重这样的大项目,是这样的项目绝对不能建在宜南山区,那样会对丘陵山区的生态系统、历史遗存造成破坏,毫无商量的余地。”市委书记王中苏说。近年来,宜兴一流的生态环境、空间优势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面对众多项目“诱惑”,保护生态文化的底线,提升城市内涵成为宜兴着力追求的目标。

  没有良好的生态,就难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高端项目、发展高端产业。宜兴市委、市政府很早就认识到,生态投入在短期内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从长远看,这是一笔最有价值的投入。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3年来,仅市财政就投入环保经费50多亿元,年均增长34%,环保投入增幅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宜兴还设置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坚决做到“四个不批”:新办化工企业不批、有氮磷排放项目不批、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不批。3年来,200多个项目被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其中最大的一个项目总投资近百亿元,每年对财政的贡献可达2亿元。

  连续多年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倒逼产业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加快工业污染减排进程,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扩张,宜兴正在告别“以环境换取增长”的旧模式,走上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型发展之路。

  生态投入带动产业投资,产业升级促进环境升级。宝钢、国电、东方电气等实力名企先后落户,与清华、南大等一批著名院校相继“牵手联姻”,各类高端创新人才纷至沓来……目前,宜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现代产业格局基本成型。生态,已经成为宜兴宜居兴业的新支点。

  《人民日报》( 2014年11月16日11版)

  原标题:宜居兴业看宜兴

  稿源:人民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