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科技局精心部署2016年十项重点工作

24.02.2016  17:13

  2016年,宜兴市科技局贯彻落实省、市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精心部署2016年十项重点工作。
  一、做大做强高新产业。准确把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质内涵,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进江苏宜兴(官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及创建工作和环科园苏南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建设工程,以点带面放大示范辐射效应,大力发展环保、电线电缆、陶瓷工业等特色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智能装备、高端动力机械等战略新兴产业,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二、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瞄准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支撑产业发展作用明显的方向,重点支持新型节能环保、高端线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制造、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主攻高端技术,发展高端产品,突破高端环节,大力发展产业带动性强的战略整机及产品系统,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构筑创新型企业集群。突出行业排头兵培育,通过集成创新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优发展环境等手段,培育扶持一批行业排头兵,加速形成宜兴创新发展新标杆。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强化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入库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与管理,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群体和梯队。
  四、稳增知识产权水平。牢固确立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要务,牵头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环科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创建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聚集全球创新资源,布局一批PCT专利等高价值知识产权,提升区域和企业创新能力。坚持“客观真实、稳量增质、注重发明、促进转化”的工作方针,紧扣目标任务,创新工作举措,深化常态督导,确保完成市政府年度目标任务。
  五、加快国际合作步伐。深化拓展国际合作机制,通过搭建平台、共建载体、联合攻关等方式,以及举办“秋洽会”国际技术转移对接会等活动,加快崛起宜兴创新国际化新高地。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力度,重点推进一滴水环保的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及产业化、江华水的自动恒化深度工业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等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加快优质科技型企业战略合作进程。
  六、引育创新创业人才。坚持以“陶都英才”为引领,发挥“海创智库”载体功能,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举办“百家企业院校行”、“百校专家宜兴行”等活动,构建海外高端人才更畅通、更灵活、更便捷的绿色通道,加速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向我市汇聚。完善“陶都英才”项目评审细则,制定符合宜兴实际的“陶都英才”项目日常管理和扶持办法,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七、加快载体平台建设。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积极构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立足该市实际,制定培育发展众创空间实施意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兴办一批团队与人才、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新型创业孵化平台。强化载体平台建设,组织实施环保黑马营、卓易众创空间、壶乐汇等孵化器培育工程,提升载体孵育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八、力推科技惠民工程。围绕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处理、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农业优良品种选育等现代农业领域,实施一批科技创新引导计划项目,加快培育微生物(水产)制剂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提升该市农业产业结构和现代农业综合能力。围绕环境治理技术、生命健康技术以及紫砂青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社会发展领域,实施一批惠及民生的社发项目,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
  九、优化科技金融体系。探索开展科技保险、“投联贷”等科技金融业务,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展风险补偿资金贷款渠道,适当增加“苏科贷”合作银行,构建良性竞争格局,加快实现“苏科贷”宜兴全覆盖。完善信息交流与融资联动机制,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一体化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严格科技信贷操作规范,最大限度控制工作风险。
  十、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强化队伍能力素质,举办财务知识培训班,继续开展“年轻干部挂职锻炼”、“每月一课”、“我是人才”等活动,增强科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化队伍服务意识,继续开展“调研服务月”等主题活动,深入企业了解发展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走上科技引领转型发展道路。

来源:宜兴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