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发文 规范“幼小衔接”的教育方式

20.07.2018  23:23
官方发文 规范“幼小衔接”的教育方式 - 妇女联合会
官方发文 规范“幼小衔接”的教育方式 - 妇女联合会
来源: www.clady.cn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严禁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社会培训机构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不少网友为教育部的这项举措拍手叫好,认为幼儿园就该有幼儿园的样子,但也有网友表达了他们的忧虑,担心不学拼音、数学等小学知识的孩子会输在基础教育的起跑线上。

  其实,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家长们,初心都是希望孩子能够走好人生新阶段的第一步。关于“幼小衔接”的争议最终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本质,回到儿童教育本身。

   幼小衔接”是什么?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互相连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成长路上的一个转折期。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两种教育阶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能否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模式是游戏模式,而小学是课堂模式。

  在许多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内,“幼小衔接”被等同于知识的衔接,要求孩子提前学习汉语拼音、加减法和英语单词等等。网络上甚至流传着一份“幼升小普娃牛娃配置表”,将处于“幼升小”阶段的孩子依据掌握的语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多少划分为“普娃”、“牛娃”和“超牛娃”。这样的认知无疑是极为片面的。过早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强调知识输入,短期内可能让孩子获得了入学的优势。但如果把眼光放长,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网络上流传的“幼升小普娃牛娃”配置表截图)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玩耍型幼儿园儿童的成绩在进入小学高年级之后要明显高于直接指导型(知识性教学为主)幼儿园的儿童。更有研究发现,直接指导型幼儿园学生长大之后,在交友和情感发展方面比幼儿时期玩耍为主的学生表现要差。

  实际上,相比于知识的衔接,“儿童连续的、不间断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发展上的衔接”才是“幼小衔接”的本质,对于孩子入学后的成长也更为重要。

   幼小衔接”,衔接什么?

  教育部2012年研究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比起让孩子在“ABCD”、“加减乘除”上消耗珍贵的童年时光、透支未来的学习兴趣,以下这些才是“幼小衔接”的正确姿势。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在幼儿园和家庭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书包、管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等。经常做事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反应也灵敏,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相对紧凑的生活。

  学习能力

  在语文方面的准备上,家长应该多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孩子不至于面对课本时觉得陌生和乏味。

  在数学科学的学习能力准备上,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事物,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充分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之后小学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

  入学意识

  当然,幼小衔接最实际的就是要让孩子有入学的愿望和兴趣。家长需要向孩子说明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让孩子对上学有心理准备。另外,孩子还需要有遵守基本行为规范的意识,具备基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文/王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