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饭局:喝酒+主食+“滚蛋汤”

20.09.2015  16:26

  中国江苏网9月20日讯 宋朝士大夫请客,但凡稍微正式一些的饭局,一定要写请帖,哪怕被请的客人就住在对门,也要规规矩矩地把请帖送过去,不然会显得不够隆重,有敷衍人家的嫌疑。宋朝饭局的流程基本相同,都是喝酒,再吃主食,吃完主食再来一道汤,也就是俗称的“滚蛋汤”,喝完滚蛋汤,饭局就结束了。

  在家请客的请帖封皮一般是白色的

  信息时代请人吃饭,通知起来真是太方便了。拿起手机直接拨号:“喂,哥们儿你好,我在某某饭店组了一个局,时间是明天晚上六点半,到时候你能过去吗?嗯,好,不见不散!”要是想节省话费呢,就不打电话,给人家发一短信,或者发一微信,或者用QQ留言,都很省事。

  宋朝没手机,请人吃饭会麻烦一些。如果双方住得近,熟门熟路,喊一嗓子就能听见,那还好办。像《射雕英雄传》里郭靖他妈邀请杨铁心夫妇那样:“杨叔叔,你跟嫂子一起来我家吃饭吧,咱们宰一只鸡。”杨铁心两口子屁颠屁颠就来了。假如离得远,隔着几十里路,喊话听不见,那只能骑着快马上门去请,或者写一请帖,让仆人送过去。

  宋朝士大夫请客,但凡稍微正式一些的饭局,一定要写请帖,哪怕被请的客人就住在对门,也要规规矩矩地把请帖送过去,不然会显得不够隆重,有敷衍人家的嫌疑。

  饭局可以在家举行,也可以在饭店举行,请客的地点不一样,请帖的格式也不一样。如果在家请客,请帖的外面一定要有封皮,这封皮一般是白色的,半尺来宽,一尺来长,将其糊成信封的形状,然后在封皮正中竖着贴一张红纸条,纸条上要写被请之人的姓名及官衔儿;信封里的请帖是一张小一些的白纸,内容可长可短,但必须写明请客的原因、时间、地点以及欢迎到场的客气话,落款则是自己的姓名和官衔儿。

  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留下过一份很短的请帖,内容如下:欲二十二日午间具饭,款契阔,敢幸不外,他迟面尽。——右谨具呈,中大夫、提举洞霄宫范成大札子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把它翻成白话文:朋友您好,我想在二十二日那天中午请您吃饭,咱们边吃边聊,谈谈各自的近况(款契阔),希望您一定要来,千万别跟我见外(敢幸不外)。我就写这么多,其他的话等咱们见面再聊(他迟面尽)。

  这份请帖写明了请客的原因、时间、客气话,但是没写在哪儿请客。为什么没写呢?大概因为范成大是在家里请客,而被他邀请的那位朋友知道他家在哪儿,所以没必要废话。

  饭店有雕版印刷的标准请帖还负责免费送

  北宋开封各大酒楼为了给顾客提供方便,柜台上一般都放着一大摞雕版印刷的标准请帖,大小和格式都差不多,就跟现代商家自备的格式合同一样,拿来填一填就可以了,比自己在家请客时简单得多,既不用糊封皮,也不用粘红纸,更不用费心拟定文绉绉的客气话。

  这种请帖是一张大纸,跟南宋中叶面值千文的钞票一样大,而且又厚又硬,拿着沉甸甸的。纸上分成两个竖栏,右栏最上面印着酒楼的名称和地址,最下面印着“假馆不恭”四个大字(意思是在饭店请客有些不恭敬,希望被邀请的客人多多包涵),中间留出一段空白,由顾客填写请客的具体时间。中栏是打好的三排格子,最上面一排格子让顾客填写被邀请之人的姓名,中间一排格子让顾客填写被邀请之人的地址,最下面一排格子则由受邀人填写。比方说受邀人接到请帖,就在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下面所对应的那个格子里填一个“”字,表示自己愿意参加,或者也可以填上“敬陪末座”,表示自己不但愿意参加,而且会非常文雅非常谦虚地参加。如果受邀人不想参加这个饭局,那就在格子里填一个“”字,或者填上“敬谢不敏”,意思是有事儿来不了,谢谢您的好意。

  比如说您嗖地一声穿越到宋朝,准备在北宋开封一家酒楼里隆重招待几位最要好的朋友,您需要先去柜台上拿几份请帖(都是免费的),一一填上请客的时间和朋友的姓名及地址,然后再请跑堂的分送出去(送请帖也是免费的)。您的朋友接到请帖,一眼就能看出您都请了哪些人,他如果接受邀请,就填上“”字,再交给跑堂的带回酒楼,汇总之后交还给您。

  宋朝大酒楼跑堂的一般都有两套班子,一套班子叫“茶饭量酒博士”,类似于现在的服务员;另一套班子叫“白席人”,负责替顾客跑腿送请帖。小一些的酒楼经费不足,不养白席人,不过店门口总有一帮社会上的闲汉等着赚顾客的钱,您可以把请帖交给他们去送,完了给人家一笔小费就行了。

  宋朝饭局流程基本相同:喝酒吃主食喝滚蛋汤

  宋朝人饭局,流程基本相同,都是喝酒,再吃主食,吃完主食再来一道汤,也就是俗称的“滚蛋汤”,喝完滚蛋汤,饭局就结束了。

  主食有很多种,炊饼(馒头)、馒头(包子)、馅饼、索饼(手搓的粗面条)、索粉(用小麦淀粉浆加工的条状食品,比米线稍粗)、干饭(蒸米饭)、水滑面(烩面)……应有尽有。但最流行的酒后主食却是“馎饦”。

  汤也有很多种,熟水(用稻叶、竹叶、茶叶焖煮的汤汁)、浆水(甜酒酿)、甘草汤、蛋花汤、莲子羹、杏仁茶、小米粥、红豆粥……琳琅满目。但最常见的餐后羹汤却是“水饭”。

  所以北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总结道:“士大夫筵宴,率以馎饦,或在水饭之前。”士大夫凑一块儿喝酒吃饭,主食一般都是馎饦,吃完馎饦还要再找补点儿水饭。

  馎饦是啥?是一种面食。这种面食早先是用大拇指按压而成的,两头翘,中间凹,下到锅里载沉载浮,好像一锅猫耳朵。到了宋朝,它泛指一切用菜汤煮熟、无需过水添浇头的汤面。这种面食在宋朝传入日本,所以日本人现在仍然管汤面叫馎饦。

  水饭是啥?是用熟米和半发酵的米汤配制而成的稀粥,酸酸甜甜的,在餐后可当咖啡饮用。宋朝养生手册《奉亲养老书》载有其做法:夏天煮一锅米汤,放凉,投入热饭少许,盖上盖儿,第二天再加热一下。夏天空气中活跃着酵母菌,能将米汤里的一部分淀粉转化成糖,进而再转化成酒精,不过我们人为缩短了发酵时间,酒精还没来得及转化出来就加热,把酵母菌弄死,有糖而无酒,喝起来挺美。

  大前年我去韩国出差,韩国一个出版商请喝酒,酒后每人要了一小碗滚蛋汤。这种滚蛋汤挺甜,表面漂着一层米粒,无论口感还是造型都很像甜酒酿。但是颜色跟甜酒酿不一样,微黄,跟生啤似的。我请教其做法,翻译姑娘说,它是用麦芽汁和米做成的:一锅清水,一杯麦芽汁,一杯大米,一起熬煮,煮得稀稀的,常温下发酵六小时,完了再煮一下,可以趁热喝,也可以冰镇后饮用。据说这是最常见的餐后饮品,韩国人通常叫它(发音接近“息客”)。据我推想,也许就是宋朝水饭的变种。

  饭局上如何设座位?女主人坐哪儿?

  宋朝大户人家最讲规矩,“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司马温公居家杂仪》)女孩子长到七岁,就不能再跟男孩子坐一块儿吃饭了。

  小户人家就没这么大规矩可讲了。在《夷坚志》和流传于世的宋话本当中,兄弟姊妹一起吃饭,已婚妇女出外佣工,收租的地主上了门,佃户夫妇一起陪酒,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小户人家为啥没那些烂规矩?条件不允许。倒是想男女不同席,哪有那么多桌子?倒是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碰上干旱天气,女的不下田帮男的车水,就等着饿死吧。

  小户人家没大规矩,小规矩还是有的。逢年过节吃个团圆饭,男女之间仍然会尽可能地分成两桌,男的在外屋聚餐,女的在里屋聚餐。假如是小家庭,像武大郎和潘金莲两口子那样,同席吃饭不可避免,则男主居左,女主居右,俩人面对面就餐。

  在迄今出土的宋墓美术品中,在那些所有被错误命名为“开芳宴”的壁画和砖雕上,男主人和女主人都是男左女右对面而坐。因为在宋朝人心目中,左为阳,右为阴,左为尊,右为卑,丈夫是阳,妻子是阴,丈夫为尊,妻子为卑,故此必须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来给女主人安排座次。

  有的学者不明就里,看多了宋墓壁画,见男主和女主不但同席,而且对面而坐,就将其视为宋朝女性地位提高的标志。实则不然,男左女右恰恰说明宋朝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

  宋朝有一本教人规划家族墓地的小册子《族葬图说》,该书对夫妇合葬是这样规定的:“妻没,则祔其右;如有妾侍,则妻居左而妾居右。”男主人葬在左边,女主人葬在右边,假如男主人有小老婆,则小老婆又葬在女主人的右边。这说明死了也要遵守男尊女卑的规矩:左为尊,右为卑,于是男主人在左,女主人在右,小老婆在最右。李开周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