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绘彩,书写民生改善的绿韵灵动——内蒙古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系列报道·重点区域绿化篇

10.10.2015  07:56

  山体,多了几分色彩变幻;城镇,园林小品适宜点缀;园区,绿树厂房交相融汇。山水林城与她们庇佑的民众一道,汇成一幅和谐的画卷。

  这幅在南方易见的景致,却在自然条件严酷的内蒙古大地呈现。几十年持续治沙,当前快速推进的重点区域绿化,让她绽放绿韵。

  从量变到质变,体现了内蒙古生态步履的从容。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人们走过沙海绿变,领略了呼伦贝尔草原、额济纳胡杨、阿尔山天池的胜景后,他们已不再满足那遥远的绿色,更希望从身边的城镇、村屯、厂矿等区域的绿意变化中,感受民生改善的春意。

  今天,内蒙古重点区域绿化激情喷发,铿锵走来。

   使命,让家园美起来   一株小树苗成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将生态极为脆弱的内蒙古建成生态宜居家园更是难上加难。

 

  5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在通辽工业园区看到成排的树木郁郁葱葱时,高兴地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辽做了生动实践。

  追求这份幸福,内蒙古人已奋战了两年。

  2013年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推进重点区域绿化的战略构想,指出公路河流、城镇村屯、厂矿园区周边区域,造林绿化工作明显滞后,已成为自治区生态建设的短板。巴特尔强调,这些区域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加快推进这些区域的造林绿化工作,不仅是构筑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和生态空间的迫切需要。

  生态与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随即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的意见》,明确要重点推进公路、城镇、村屯、矿区园区、黄河两岸、大青山前坡六大重点区域的绿化工作。提出到2015年,80%的高速公路、省际大通道、省际出区出口公路实现绿化,70%以上的城镇、60%以上适宜绿化的村屯得到绿化,50%以上的矿区、园区实现绿化达标,黄河两岸、大青山前坡绿化基本完成,人居环境得到基本改善。

  大工程需要大构架、大魄力,为此,内蒙古全面实行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并先后于2013年从自治区财政支出等方面投入4.5亿元,2014年和2015年分别从财政支出2.5亿元对重点区域造林绿化进行奖补,以激励、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内蒙古各地重点区域绿化齐头并进。

  巴彦淖尔市把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明确了责任主体;兴安盟专门成立了以盟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盟财政安排资金6000万元;锡林郭勒盟与各旗(县、市)签订责任状,并组织600余名专业人员蹲守一线督查指导……

  各级党委、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2500万内蒙古人的智慧和力量,携手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同心,把责任担起来   在重点区域绿化中,如何提升城乡、厂矿等地的绿色格调呢?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厅长呼群介绍,要坚持“六个结合”,即通道绿化与公路建设相结合,村屯绿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厂矿园区绿化与资源开发、企业生产相结合,城镇周边绿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黄河两岸绿化与护堤工程建设相结合,大青山前坡绿化与保护利用相结合。工程项目建设与造林绿化同步开展,工程建设推进到哪里,造林绿化就延伸到哪里。

  “公路绿化强调了视野范围内的景观,城镇与村屯绿化强调了人居生态环境的协调,厂矿和园区绿化强调了生产、生活环境的治理,黄河两岸绿化强调了山水田林路的综治,大青山前坡绿化强调了绿化、景观、经济、旅游等融合。”呼群说。

  相关单位积极行动,把责任扛在肩上。

  针对风大、沙多、干旱严重的实情,内蒙古林业厅倾力攻克育种、造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难关,夯实了造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针对各重点区域的不同地理地貌,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煤炭工业局分别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为形成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奠定了基础。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截至2013年8月30日,内蒙古就完成重点区域造林159.2万亩,其中公路绿化4000公里、37.1万亩,城镇绿化61.5万亩,村屯绿化16.8万亩,厂矿园区绿化9.8万亩,黄河两岸绿化24.1万亩,大青山前坡绿化9.9万亩。

  植物多样、特色鲜明的公园悄然出现在城乡街头,煤炭矿井、工业园区被烙上生态的印记,黄河两岸桃红柳绿、大青山前游客如潮,短短一年间,重点区域绿化涌现出318个精品工程。

  自治区绿化工作站副站长谢明玉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014年内蒙古完成重点区域绿化209.2万亩,2015年上半年完成180.5万亩,占全年计划的90.25%。

  义务植树也为区域绿化添姿增彩,2014年内蒙古共有1225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7137万株;2015年春季,植树者就达943.4万人次,植树4879万株。

  目睹身边景致快速变化,呼群感慨:“栽下的是树木,收获的却是不断增长的生态文明,积淀下来的是城市独有的森林文化,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理念提升到新高度。”

   创新,令生活乐起来   “民生”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民生幸福的新追求。

 

  内蒙古在推进重点区域绿化的进程中,又是如何将造林与民生紧密相扣呢?

  谢明玉介绍,第一个环节是创新造林机制,保障参与者的利益。

  内蒙古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了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四统一”,任务到户、产权到户、责任到户、补助到户、服务到户“五到户”的管理模式,通过“谁造谁有”,实现了“谁投资、谁收益”。其中,包头市规定,对承包大青山南坡绿化面积5000亩以上的各类社会主体,在保证绿化面积不低于90%的前提下,其余面积可用于生态旅游、种植、养殖等开发建设,并返还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金。

  谢明玉说,第二个环节是各级政府紧盯“富民、宜居”目标,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乌兰浩特市重点打造机场路两侧绿化精品工程7300亩,将景观树种与经济树种合理搭配,建成了以生态迎宾为主题,集生态、休闲、林果经济为一体的绿色长廊;赤峰市围绕“一城一圈两廊五带多点”的总体布局,重点打造了巴林左旗林东镇周边绿化、翁牛特旗乌丹镇环城绿化等示范工程,尤其是宁城县大力推广寒富苹果种植,并以此推动村屯绿化,使农民从绿化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生态好了,百姓富了,日子就有滋味了。”自治区林业厅副巡视员乔云说,“随着造林绿化的深入开展,内蒙古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目前已有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和赤峰4个城市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8月21日,中国晚报新闻工作者协会第30届年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乌鲁木齐晚报》总编辑李永胜对呼和浩特的发展速度表示惊讶,他说:“上次来呼和浩特是2007年,现在变化太大了!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了,植被也多了好多,满眼都是绿色,再配上蓝天白云,觉得再漂亮不过了。”

  “对许多人而言,这确实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力量。但对于更多人而言,这却是解读内蒙古绿化的新视角:内蒙古为什么能在风沙中建起美丽家园?”呼群感言,“两个词可概括:坚韧,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