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笨手笨脚”警惕发育性协调障碍

10.08.2015  10:03

  西西是二年级男生,平时总给人“笨手笨脚”的感觉,放假后妈妈带他到医院想给他的“各种不协调”找一找原因。平时西西不喜欢体育课,因为很多动作,比如跳绳,其他同学一学就会,而他练习了多次,仍然很不协调;他害怕上语文课,因为他写的字歪歪扭扭,经常出格,字体结构差,书写速度慢,经常被老师批评。而回家写家庭作业更是让家长头疼,西西完成作业的时间是同龄孩子的两倍甚至三倍,语文作业由于字迹难看,常常是写了擦擦了写如此反复,父母和孩子都筋疲力尽,考试也因不能完成试卷成绩不理想。

  在南京妇幼保健院的儿童体智发展测评中心,西西经一系列评估诊断,被确诊为发育性协调障碍。由于缺乏认识,错失了早期干预训练的最好时机,导致学业社交受挫、情绪不佳。该科副主任医师池霞介绍,发育性协调障碍是儿童发育行为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过去常被称为“笨拙儿童综合征”。发育性协调障碍以运动技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同时存在精细运动、球类运动和平衡能力等多类运动技能的缺陷,患儿通常有行为笨拙、邋遢;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控制困难;身体意识和姿势稳定性差;读写困难和执笔怪异,同时可伴有注意力缺陷等认知功能损害和焦虑、忧郁、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等情绪障碍问题,部分病例将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池主任提醒,3-6岁是孩子学习能力培养和形成的最佳时期,但有些发育协调暴露的问题更是要提早警觉起来。比如正常的孩子在两三个月会抬头,四个月开始会翻身,六七个月会坐,八九个月贴肚子爬,九十个月四点爬,这些里程碑式的运动发育指标到时间仍不能做,就提示孩子可能有异常。其次是动作完成的质量与同龄孩子相比较差,比如到了某个月龄孩子虽然会坐也会站,但从坐姿转换到站立的动作,没人搀扶就不行;又如明明会坐,但若是在躺、趴的姿势,自己就没法坐起来,这说明缺少动作转换的能力。还有学习技巧性动作的能力较同龄孩子差。比如抓捏物品、挥手再见等等,孩子的模仿能力差、动作不灵活等。虽然一些技能会慢慢有所成长,但由于落后同龄人的发展,孩子会自信心不足,容易有挫折感与疏离感。史月华琳月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