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挤眉弄眼”或许是抽动症

30.08.2015  09:05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家长为学龄期子女的“挤眉弄眼”或“反复咳嗽”而苦恼,而且反复就医,成效不大。这是怎么啦?是家长的“吹毛求疵”还是医生的“水平不高”呢?儿科专家表示,或许是抽动症惹的祸。

  孩子挨打后爱挤眉弄眼

  浩浩是一个聪明可爱的二年级男孩,一次和班里的同学打闹时,被老师批评了,并告知了家长,爸爸知道后,把他打骂一顿。浩浩很害怕,站在那里不敢说一句话,裤子都尿湿了。从此,浩浩落下了爱眨眼的毛病,一紧张就不停地眨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浩浩的毛病不断增加,有时挤眉弄眼,有时常常清嗓子样咳嗽。

  为此,妈妈没少带他看病,看过眼科、耳鼻喉科等,眼科医生说有点结膜炎,回去点眼药水;耳鼻喉科医生诊断为慢性咽炎,开了治疗慢性咽炎的药,均未见好转。后来妈妈便认为是坏习惯,在家总向他发脾气,要他控制自己,改正这些坏毛病。但浩浩不但改不掉,而且性格也变了,内向、自卑,不敢与同学交往。妈妈着急了,赶紧带他到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寻求专家的帮助。

  原来是儿童抽动症惹的祸

  “经过仔细检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孩子其实患上了儿童抽动障碍”,接诊的该院儿科主任医师朱永康说。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肝风”范畴。小儿肝常有余,神气怯弱,肝属木而主风,风善行而速变。无论是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还是责罚训斥,均可因受邪或气滞郁热而导致肝木旺盛。肝旺则阳亢,阳亢则阴不足,阴不足则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阳亢会不可自抑地抽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配合专业心理疏导,目前浩浩的情况有所好转。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由于遗传缺陷和不良环境因素所致的、儿童时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据朱永康介绍,患儿刚开始表现为频繁地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嗓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有时口出秽语,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

  抽动症儿童应注重心理治疗

  对于抽动症患儿的日常护理,朱永康主任建议家长要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做到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天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固定,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紧张或兴奋激动等。在饮食上,最好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不要暴饮暴食。尽量不喝含咖啡类的饮料以避免过于兴奋,避免海鲜发物如鱼虾、羊肉、油炸食品、辛辣食品。

  另外,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儿童的情绪问题与其他伴随症状。消除诱发因素,恢复儿童的自信心,防止发生其他心理问题,间接地缓解症状,起到药物治疗不能代替的作用。患儿因为表现出控制不住的症状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产生自卑心理,也受父母过于担心着急情绪的影响,把自己的病看得过于严重,形成心理阴影。家长应尽可能不谈及孩子不愉快的事情,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能辱骂、殴打,要细心开导、耐心说服。以保证孩子的情绪稳定性。要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多给予正确引导,让同学们多给予帮助,其目的在于不要让同学或周围人对患儿有歧视,让孩子觉得到处都是温馨和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到生活中有快乐感,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

  孙茜华琳月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