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比严防死守更重要

06.01.2015  15:29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官网上发表文章《上海节日踩踏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文中称“如果西安平安夜发生踩踏事件后有大学生遇难,现代学院管理平安夜的本次舆论事件价值就更加突现出来了”此前,该学院曾在圣诞节实行“封闭化”管理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学生到底能不能过洋节,这样的争论可谓是见仁见智,但应该肯定的一点是,青春拒绝禁锢,恰同学少年借着节日一同出游,这是人之常情,岂能因为所谓的安全被禁止?

  踩踏事故踩出了上海方面的问题,其他地区并不应该冷嘲热讽,反而应该引己为戒。“海恩法则”早已揭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可见禁锢学生的自由,可能便于管理,可能不会出事,但“平安无事”并不代表没有问题。用“封闭”堵住人们的脚步,或许有效,但这种思维一旦被认为是正确的,那么其伤害比事故本事更大。

  相反,开放的姿态才是大学应有的态度。放眼国外,教育者对于学生生存教育很重视。许多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生存教育课程;日本、美国的小学要求学生学会游泳,另外一些国家开设了紧急避险课、野外生存课、社会实践课等。

  然而在我国,现状却不容乐观。一般的小学和初、高中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生存教育课。当然也有些学校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灾自救教育,有些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性学习野外生存课。而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则更少。

  而有意思的是,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在开设体育课,且作为必须课程。这也能够理解。因为近年来,多项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从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指标检测都呈持续下降状态,身体素质下降之快令人担忧。其与遗传、环境、运动时间、学习负担等许多因素有关,但是归根结底缺乏体育锻炼还是大学生体质下降,导致生存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教育主管部门既然意识到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将生存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呢?

  笔者以为,一方面,高校体育课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灾害事故的预防教育;逃生、救生工具的使用方法教育。另一方面,实践中可以将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利用各种场地、器材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亲自体会各种技术动作和操作方法。

  很多悲剧是可以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或通过及时的急救技能的运用避免的。因此,生存能力的培养应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只要大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并合理运用自防自救技能,就必然会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钱兆成)

编辑: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