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金砖厂里做文创的年轻人

05.08.2022  15:52
创作中的孙坚。瞿妍 摄

  中新网江苏新闻8月4日电(程蓉 瞿妍)盛夏,寻访苏州陆慕御窑金厂(以下简称“金砖厂”),方圆50亩,人烟稀少。四个窑炉,一座仿古办公楼,就是金砖厂的全部家当。这里也是孙坚的事业舞台。

  御窑金砖,是明清时期铺墁在皇家皇宫室内地面的一种大型细料方砖。2006年,这项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坚所在的金砖厂,便是这项非遗技艺唯一责任保护单位。

孙坚创作的文创产品。瞿妍 摄

  入厂7年多,孙坚对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从陌生到熟知。作为文创小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开发了纸镇、壶承、茶台、摆屏等文创产品,广受好评。孙坚称自己运气很好,“水火相济,顺天道尽人事,金砖背后的文化一直滋养着我的为人处世。

  “刚来时候,窑厂老师傅都感到奇怪,觉得年纪轻轻为何要来这种环境干‘苦力活’。”2015年3月,23岁的孙坚来到该厂砖雕车间从事机器砖雕。

  入厂大半年,孙坚作为最年轻的一员加入了古法金砖复原项目小组,参与复原古法、重制明清原味金砖的工作。收集资料、考察学习、研究探讨……在开放学习的环境中,孙坚由砖雕工成长为砖雕车间主任。2016年,金砖厂成立了由“90后”团队组成的砖陶文化创意室,孙坚担任工作室副主任。

  “古法复原只是继承的一部分。要想真正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就需要有更多人来了解金砖与金砖文化,文创正是在传播层面上很重要的一笔。就像古法中所说的‘水火相济’,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的。”孙坚强调,金砖之所以成为非遗,背后渗透了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

  “水火相济”,指的是制作金砖时的烧造窨水环节。没有历经糠草、片柴、松枝的火烧,砖坯不能成型。没有窑顶持续渗水的步骤,金砖不会变色。因此称之为“水火相济”。有此环节,才烧造出“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青黛色金砖。

  古法金砖有一尺七、二尺、二尺二共三个规格,其中最小规格的金砖重达130斤。要想让金砖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重量和体积都是阻碍。如何让金砖跳出作为工艺品的范畴,还能将其元素和文化做好跨界传播,极具挑战性。

  令人意外的是,那些破损的金砖反而给了孙坚灵感。时常在金砖厂走动的孙坚在路上看到部分边款碎片的金砖。他产生了何不在这“残缺”上做功夫,和其他材质结合玩一把跨界的大胆想法?

  喜欢江南文人文化的孙坚想到了纸镇。他将边款碎片嵌入到胡桃、檀木中,这些次品瞬间转化成独具审美的案几之物。孙坚还选取北魏佛造像碑上的“欢喜”残片拓印雕刻为随形镇纸,“残缺”成为另一种“完整”。

  “金砖制作是产自苏州相城的技艺,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历史。做文创肯定会涉及寻找载体、工艺结合、物品嫁接。但是嫁接是否合适,载体能否表现,文化上能否说通,这个不是随便结合的事情。”他认为,金砖文创还是要和独特的江南文化、浓郁的文人气息做结合,这也是对家乡文化的宣传。

  制作古法金砖需要一年多时间,29道工序中对空气湿度、温度有苛刻的要求,因此古法制作常顺应一年中二十四节气,正所谓“顺天道,尽人事。”浸润金砖厂7年多,孙坚的性子也在这种精细耐心的制作影响下更加从容稳重。“做金砖要顺应事律物律人律,做文创也要这样,不能看别人热闹随意跟风,还是要顺应规律,找合适的机会。

  一朴含藏万丽。受益于金砖文化,孙坚立志当好金砖文化的创新传播者,在他眼里的金砖和金砖厂,是仍待挖掘的丰富宝藏。(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