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创业需内外兼修
资料图片
当前,传统媒体转型需要改革撬动。几十年的观念、体制要改变,非深层改革难以奏效,创业创新的能量更需要通过改革来释放。“互联网+”时代,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推转型,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
全员参与决定改革成败
当前媒体改革需要注意把握4个关键,即改革是否全员参与,改革是否着眼未来,改革是否能留住人才,改革是否能让大多数人受益。
改革首先要造势,而这个势最终要靠广大群众推动。媒体改革与转型,虽是顶层设计,但须基层发动,中层支撑。最怕出现的情况是,顶层设计出来了,基层不关心,中层不认同,大家缺乏信心,置身事外,隔岸观火。
媒体改革是一场全民工程。自上而下也好,自下而上也罢,必须全员参与,全力支持。改革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职业前途,人人都应是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设计者。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大家能不能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
媒体改革是一场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全局。改革不是修修补补,更不是耍滑应付。
媒体改革是一场人才工程。提升新闻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水平,关键靠改革,根本靠人才。改革是啃骨头,改革的推动需要人才;改革是动“蛋糕”,需要打破旧体制的勇气,也需要建设新秩序的能力。要让改革成为一场凝聚人心的工程,一场激发能量的工程,而不是人心涣散的工程,人人自危的工程。改革要能真正留住人才,激发他们为美好理想而奋斗的热情。如果改革导致人才流失,那么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
媒体改革是一场民心工程。改革的目的是促发展,改革要有利于发展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让绝大多数的员工分享改革的红利。改革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评价坐标就是民心。大多数人拥护的改革,肯定是正能量的改革;大多数人利益受损的改革,注定是失败的改革,或是披着改革外衣的瞎胡闹。
坚持“三全”创新
媒体改革转型,需要依靠全员创业创新来实现。对当前媒体而言,推动全员创业创新就是坚持机会平等、权利公平、人人参与又人人受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要坚持全面创新,不光是媒体形态与产品创新,还有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10多年的报业集团发展,很多问题积淀下来,积重难返。互联网给传统报业带来的是颠覆性的革新。没有全面的创新突破,难以适应新媒体发展形势,就无法成功突围。几者之中,管理创新需要格外引起重视。现行“双重管理体制”下,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业务往往缩手缩脚,远不如商业媒体那样能够大胆创新。管理创新决定着能否激发人的创造力。在当前媒体思维模式和生存环境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环境下,没有好的管理体制,即使有了好的人才、好的项目、好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他们的作用。在从业人员普遍对报业前景存在焦虑、面临转业转型的抉择之际,管理体制成为重要的环境因素。
要坚持全员创新,就是所有员工都应参与创新,都应考虑如何创新。现在媒体到了为生存而战的关头,人人都要站出来,都要勇于担当。当前,“人人都是社长,人人都是总编辑”,每一个人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考虑整个报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立足自己的岗位,创新工作,奋发创业,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报业才能发展,才有前途。从目前报业从业人员的构成看,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旧有体制的限制,年轻人上升通道较窄,很多人自认“新闻打工者”,对报业集团缺乏认同感,没有向心力。而年轻人是最熟悉新媒体,也最富有互联网思维的群体。如何用体制机制创新与媒体文化重建,把年轻人的创新热情点燃,直接关系到媒体转型能否成功。
要坚持全过程创新,就是媒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把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自始至终坚持到底。只有一以贯之,日积月累,才能显出成效。在新媒体急速变换的今天,如果一家媒体一年没有新动作、新项目,两三年没有上台阶,前途肯定堪忧。要保证全过程创新,必须要有体制机制保障和企业文化重构,这样才能让创新融入成为媒体的基因。
重在制度保障
创新的活力来自制度保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环境支持,靠几个人推动,媒体改革转型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功的。
重建内部管理机制,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自由的空间。没有自主意识,难有创新创造。从新兴媒体产业发展规律看,许多项目都属于新生事物,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较多的行政干预不利于项目培育和成长。媒体管理既要按照媒体发展新形势管得好管得住,又要尽力避免管得过多过细过死。
这就需要适度简政放权,充分尊重个体创新热情,尊重员工的能动性;推行团队化、项目化管理,根据项目搭建组织架构,建立小型而灵活的团队;要协同创新,拓展媒体创新边界,打破各媒体、各单位和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建立创新项目协同机制,以避免碎片化、封闭式创新,形成交响乐、大合唱。
培育企业家精神,树立项目投资人的角色思维。媒体领军人要有驾驭新媒体业务的专业素养。缺乏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素养,是不可能敏锐地捕捉到富有市场前景的媒体产业项目的,也是难以驾驭媒体的融合转型的;要有面向媒体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既要避免患得患失的畏难情绪,又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避免“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要树立项目投资人的角色思维。集团管理者与创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投资人与项目创始人的关系,一旦评估认定项目有发展前景,集团就以投资的形式予以支持,并通过协定加以监督管理,这样既保证项目运行的自主性,又能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持。
建立创新孵化基金,保障创新项目的实验与实施。创业创新项目往往有一个实验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在项目实验与实施的过程中,集团层面应该在体制机制、人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一方面,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保障。根据媒体发展的趋势和新媒体的性质,对考核、奖励等制度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激励支持员工扎根基层创业创新。另一方面,建立创新孵化基金,激发创新动力。越是经营有压力,越要保证对创新项目的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要创新项目投资机制,建立创新孵化基金,支持和保障创业创新项目的实施。
探索股权激励等市场化手段,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媒体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媒体保持长久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对此,一方面,鉴于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传统媒体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有诸多掣肘。但通过某些机制的创新,可以有一些探索与边界突破。另一方面,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真正让那些敢于创业创新并取得成效的人享受到与其付出相匹配的收益。
同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打破主要负责人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委任的陈规,尝试对内、对外公开选拔传媒职业经理人。建立与行政通道并行的业务晋升通道,加大对业务成果的奖励与认可力度,使之成为一种主要导向。多在拓宽年轻人成长空间、创造更多公平机会上下功夫,留住人才、稳定人心,培养媒体的向心力。 (谢安良 )
(作者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办公室主任、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