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城市的自觉》本报免费送啦

07.05.2015  09:58

  关注本报微信并转发截图,便有机会成为5名幸运读者之一

  本报3月23日相关报道

  

  江南时报讯(记者黄勇)今年3月23日,江南时报独家报道了“80后学者姚远出版《城市的自觉》一书最后的南京老城该往何处去城市化时代呼唤文化自觉”一文。近日,人民日报刊登《城市的自觉》书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新闻媒体委员、新华社瞭望周刊编委王军在书评中写道:大拆大建横行于中国城市的制度基因是公私利益关系的失衡。

  而江南时报下周一也将抽出5名本报幸运读者,免费赠送这本好书,中奖名单请关注下周的江南时报官微。

  王军说,2006年8月,他在南京老城拆迁现场采访,见到时年25岁、正在北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姚远;而当年此前的6月10日,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为此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必须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是,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与国务院的《通知》,并不能扭转南京古城的命运,一场以“解危解困”为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大拆大建,还是将古都南京历经战乱而得以幸存的历史街区成片成片地抹去。

  在这段老城存亡关键时期,姚远,这位南京曾经的高考状元,执笔写下了《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得到侯仁之、吴良镛、谢辰生、傅熹年、陈志华、宿白、郑孝燮、徐苹芳、梁白泉、蒋赞初等16位前辈学人的响应,国家领导对此作出批示,促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出台。可是,这部历史性的法规也并不能完全遏制推土机的欲望,在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各种名义的拆除,此起彼伏,持续至今。

  值得庆幸的是,姚远不是在作孤独的抗争,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年古城保护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广泛的公众参与,都凝结着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姚远在《城市的自觉》一书中写道,“在北京、南京、福州、天津、哈尔滨、武汉、常州、定海等城市,从专家学者到志愿者,从记者到普通市民,在关系古城命运的历史关头,许多人怀着对乡土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沿着梁思成、朱偰的足迹,以实际行动捍卫古城应有的尊严。

  【报名参与方式】1.关注“江南时报”微信(jntimes),2.转发本条微信至朋友圈并将朋友圈页面截图,3.将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及截图回复给“江南时报”官方微信即可。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