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领着83个姓“宿”的娃

12.03.2015  11:12
一个“妈妈”领着83个姓“宿”的娃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新华报业网讯 3月10日夜,时针指向12点。宿迁市儿童福利院外,黑漆漆,寒风起。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位中年女子走了出来,顺着福利院围墙绕一大圈,没发现异常情况,又轻轻把门关上。

  这位女子叫周莉,是宿迁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这样的巡视,每晚12点都会准时进行,20年来从未间断。

  “过年前两天,从墙角下就拾到了一个被丢弃的娃娃。”周莉指着身后的福利院说,这里的孩子大多先天残疾,常在夜里被父母偷偷遗弃,福利院就成了他们的家。

  这个“”,眼下有83个娃,共用一个姓——宿迁的“宿”。“福利院以前都是随便取个小名,为了帮孩子们上户口、办低保,起名时就想到了这个姓。我们还专门在《百家姓》里找,果然有这个姓。”周莉边说边带着记者一路参观。根据孩子年龄,福利院设有四个康复训练室,分别命名为欢欢室、乐乐室、宝宝室和贝贝室,寄予“欢乐宝贝”的祝福。走进一楼活动室,一群娃娃快乐地围上来,留神细看,孩子们的笑容,竟都有些不自然。“他们中90%患有脑瘫、唇腭裂和心脏病等先天疾病。”护理员王桂华忙作解释。她指着墙角一位坐着轮椅用脚趾玩PAD的“儿童”说,他已经21岁了,但因先天脑瘫,只能坐在轮椅上。

  福利院的工作目标被概括为四句话:“让躺着的孩子能坐起来,坐着的孩子能站起来,站着的孩子能走起来,能走的孩子能跑起来!”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很艰难。周莉带着30多名员工,为让这些重度病残的孩子能和普通孩子一样欢乐地成长,默默坚持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1995年,20多岁的周莉从部队退伍来到福利院。孩子们见到她,只会含混不清地喊“妈妈”,这曾让她又羞又愁。羞的是,还未结婚就当了“”;愁的是,最简单一个坐起的动作,都要帮着孩子反复练习上千遍才能成功。孩子们经常大小便失禁,周莉随脏随洗,每天都有十几次。有位市领导来福利院检查,先看孩子的衣领脏不脏、有没有异味,又看屁股红不红、手指甲黑不黑,之后,由衷地对周莉竖起了大拇指。

  能让福利院的孩子康复回归社会,是周莉的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屡屡带给她幸福。2013年11月8日,院里办了件大喜事——两名在福利院长大的女娃出嫁了!25岁的宿小英一出生就被遗弃在福利院门前,检查发现她患有Ⅲ度唇腭裂。在福利院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不但治愈了疾病,上小学、中学,还考入了宿迁高等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2012年,宿小英大专毕业后进入宿迁市区一家公司实习,其间经人介绍,与在船厂做电焊工的一位小伙子相识相恋。福利院作为监护人,为她和另一名在福利院长大的孤儿举办了集体婚礼。福利院张灯结彩,宿小英紧紧抱着周莉,一声“”,喊得全场人潸然泪下。

  2005年起,经民政部门批准,福利院与“加拿大创建家庭儿童收养组织”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开通涉外收养,给孩子们开辟了一条新的成长通道。福利院一楼有面照片墙,贴有孩子们和老外爸妈一起旅游、运动的留影。“这个孩子叫宿小亮,患有唇腭裂,走的时候才5岁,3年后由父亲带到福利院回访,已经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这个孩子叫宿子昂,是个脑瘫儿,两岁时还不会坐,一年多时间里学会了走路,2013年被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领养……”每一张照片,周莉都能说上一个细节故事。截至目前,福利院已经有59个儿童被11个国家的爱心父母收养。他们每隔一段日子就会写信给“周妈妈”,每一封信,周莉都视作珍宝,一一回复。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少身患残疾的孩子看起来相貌甚至有点“吓人”,但院里墙壁上写真照片里都显得特别漂亮可爱。周莉告诉记者,去年她当选宿迁市“宿城好人”,颁奖晚会现场有位观众是当地一家著名影楼的老板。第二天,他就带着一帮摄影师“”进福利院,啪啪啪拍了几个小时。没过几天,几十幅漂亮的儿童写真就送了过来。“我们带孩子们到市里去吃肯德基,店里一看是福利院儿童,主动给打了七折!”周莉说,福利院给孩子们创造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家庭”,他们的健康成长还需要社会“大家庭”更多人的关爱。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长大后,都主动来帮“周妈妈”。宿小英、宿马玉是宿迁福利院考出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竟然都选择回到福利院工作。“没有周妈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要成为周妈妈一样的人,在福利院工作一辈子。”宿小英说。

  在福利院“院史馆”里,迎面挂着一张巨幅照片,上面印有习总书记考察儿童福利院时所说的那句话:“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周莉说,“这就是我们的座右铭。

  本报记者刘宏奇庾康 徐明泽李源王世停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