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微整形,“面子”给得难放心

16.09.2015  09:01

  非医疗机构鱼龙混杂,每年众多整形失败者寻求修复——

  新华报业网讯 “我们去年至少修复、挽救了200多张在非医疗机构整形失败的脸,估计今年来重新修复脸的将超过300人。”昨天,在南京妇幼保健院微整形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上,该院整形美容科主任李俊博士说,微整形近年来越来越热,众多美容店、会所、SPA店甚至足疗室、理发室等涉猎这一领域,带来很多隐患。

  所谓微整形,就是通过药物注射、光电照射等微创伤方法,对人体进行塑形、除皱、美白等,从而迅速提高“颜值”。这本属专业医疗机构执业范围,却因经济效益好吸引了大批非医疗机构介入,引起行业混乱。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南京公立医院中,经过卫生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微整形中心仅有七八家,但事实上从事微整形的非医疗机构面广量大,仅主城区少说就有2000多家。整个南京市医疗整形美容市场年产值至少10个亿。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从事微整形的机构一般打着“工作室”、“美容中心”、SPA店等旗号,大多隐匿在高档写字楼、居民楼和医院周边的宾馆饭店里。有的店里只有夫妻两人,“操刀者”被称为“老师”“导师”等,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医学知识背景,没有无菌观念,也不懂如何消毒,多数人是通过学艺、师傅带徒弟方式学到的“技术”,只要学会打针、激光照射就敢开业进行微整形。

  在这种微整形业“繁荣”背后,无疑隐藏着巨大安全隐患,不少人微整形失败后不得不寻求修复。今年23岁的张小姐去年大学毕业,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她把这归咎于自己长相不好,后来在一帮同学“蛊惑”下,在一家私人美容中心花1200多元打了一种生长针,没想到差点毁了脸。“那家微整形工作室在一栋民宅内,二室一厅,环境一般。穿白大褂自称‘老师’的人说我的下巴瘪,不好看,可以打一种进口药水,让下巴自然长出肉来就圆润了。”张小姐说,当时打针时非常痛,自己为了好看就忍了。谁知半个月后下巴不仅肿胀得厉害,而且奇痒,她不得不到正规医院重新进行修补。

  据南京妇幼保健院微整形中心主任刘菡介绍,当前许多没有医疗资质的人纷纷染指微整形市场。除皱、垫鼻梁等所用注射药物不是玻尿酸就是肉毒素,而肉毒素是剧毒药品,人脸上血管神经密布,注射不当可能引起面瘫、肌肉坏死甚至过敏死亡等恶果。去年该中心接诊过十多例因注射肉毒素不当而鼻子溃烂的爱美女性,有的根本已没法修复。此外,非法机构药品以次充好现象比较普遍,像玻尿酸和肉毒素多数是进口货,每支进价高达6000元以上,有些机构为牟暴利,采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硅胶油来代替,导致脸部肿胀、表情僵硬,她甚至接诊过脸颊被直接注射纯豆油的患者。

  国家规定,表皮“生长因子”类生物制品只能涂抹在表皮表面,不能注射到肌肉里,且使用量必须由有医师资质的人严格把握。可有的非法机构直接将“生长因子”注射到人面部。像那位张小姐,就诊时下巴好像有个鸡蛋,摸上去硬邦邦的,组织发生错构瘤样改变。目前医生已通过口腔把这个肿块切除,她前前后后花了7000多元,修复效果仍不理想。

  据省卫生计生委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省具有医疗整形美容资格的医生不足1000人,每年要对准入医生进行水平考试、资质审核等。但民间微整形“工作室”等属非医疗机构,不在卫生执法部门管理范围内。他们往往打着生活美容的幌子,实质上从事医疗美容,许多是没有任何执照的“黑户”。还有一些理发店、会所、生活美容院开展微整形业务,其审批由工商部门完成,但对其超出正常运营范围涉及医疗美容范围的,工商也没办法界定,很难管理。

  “非医疗机构之所以大举进入医疗整形美容市场,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许多人认为微整形惹不了大麻烦,且行业利润回报率高。”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会长杨定文说,实际上,所有的创伤性美容都存在风险,可能引发并发症,任何注射类的治疗均属于医疗行为,应在医疗机构实施。无序发展的微整形行业,亟待监督和规范。

  本报记者 仲崇山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