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来穗人员更好融入广州?

29.03.2016  11:20

  据报道,日前,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印发的新一版《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指南》6万册(英文版1万册)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志愿驿站(西关小屋)以及各街(镇)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中心向来穗人员免费赠阅,为来穗人员在广州工作、生活提供全面、系统、贴心指引。

  这本指南是第二版,去年的第一版我有参与编辑。说实话,不管是来穗局的工作人员还是我们课题组的专家,编辑的时候都尽心尽力,充分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内容上力求全面,为来穗人员提供周到的指引,生怕有遗漏;阅读上力求便利,方便来穗人员阅读理解,不要产生任何模糊不清。

  指南有没有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因为没有亲身调研,暂时不得而知,只是猜想有些内容比如如何租房、如何就业创业、子女如何入学等等对刚来广州的人应该还是有点帮助。报道说去年的第一版指南发行后“受到来穗人员和社会各界点赞,被誉为来穗人员的暖心指南”,是否属实,暂时不知。

  提到老家的“来穗人员”,不禁产生另外的感慨:来广州这么多年了,他们几乎没有融入到这个城市,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平常聚会,来来去去永远都是从小玩到大的一帮人,谈来谈去的也都是那遥远的家乡,甚少涉及他们目下身处其中甚至在里面打拼生活的这个城市,广州于他们而言只是个谋生的场所,他们与广州彼此互为“他者”,两者泾渭分明,指南前言“广州欢迎你”里面说的“情感归依、价值认同”,在他们身上可以说基本不存在。

  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是个文化问题。中国自古是个熟人社会,对于熟人社会以外近乎本能地抱持戒备、疏远甚至敌对的态度。即便是我,来广州这么多年了,广州甚至已经成了我迄今为止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自认为早就跟这座城市打成一片了,但内心深处的文化隔离却依然存在。我尚且如此,我的那些老乡们就更是这样了。

  再就是现实社会问题:如何让“来穗人员”觉得广州不只是一个谋生的场所,而是生活的家园,你也是这个家园的主人,而不是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这恐怕是问题的核心,也更为艰难,“俗尚”绝难“计日而更”,而要花更长的时间。大规模的城镇化刚刚起步,我们都是所“”、被“”之人,从过客到主人,这个过程怕是绕不过去的。所以今后的指南恐怕还要增加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如何表达你对这个城市的态度和建议,以及如何享受、承担你作为这个城市主人的权利、义务等等。

  (作者曾德雄 广州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