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公共急救不为“生计”而“算计”

03.12.2015  09:04

  近日,南航乘客在飞机上突发疾病,又疑被舍近求远送进999急救中心,延误诊治。尽管,北京红十字会邀请了第三方专家对整个诊疗过程进行了评析,认为符合医疗规定,但又有网友爆出,这位第三方专家本身就是红十字会999急救专家。

  其实,许多从事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都可能与中国红十字会存在不同的关联。而999是红十字会下属的一个医疗机构,这名专家是不是999专职人员,有待进一步澄清。

  但是,不管这位专家的身份有没有问题,999的整个急救过程中存在的不当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在转运危重病人时,就近是非常重要的原则,除非患者方面有着其他强烈的意愿。张先生所患的是一种常见病。从机场过来,至少有四五家三级综合医院具有诊治的能力。可是,绕开这些医院不去,一定要把病人送到自己的本家——999急救中心,这很难用病情需要或者专业对口来解释,也难逃瓜田李下的嫌疑。

  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院前急救体系与医院急救的转运对接等,的确存在很大的疏漏。

  北京的急救车由120和999两个部分组成,前者归属北京市卫计委,后者归属红十字会。此前,120也有属于自己的急诊室,呼叫120的急重病人多被送至120急诊室。但在2005年为了规范急救流程,体现就近就医的原则,120撤销了自己的急诊室,所有病人就近转运。但是999急救中心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120基本属于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机构没有太强的“盈利”压力。而999却不同,虽然也有一定的事业经费,但999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负盈亏,而以目前急救车的定价体制,其实很难在市场上生活下来。如果没有急救中心的盈余,999急救车是不可能存活下来的。所以999急救车往自己中心转运病人,也是一种“生存需要”。具体到病人张先生身上,不过就是999多少次“照章行事”中的一次。

  999急救人员的行为固然值得反思,但真正的问题恐怕还是集中在我们对急救体系的投入上。既然在制度上999必须靠自己身后的那份“自留地”谋生存,那么他们就难免会在谋取“口食”时采取一些利己行为。

  张先生在999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999诊疗和救援水平的欠“专业”,这就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急救人员的整体素质。今年7月,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进入倒计时阶段时,某地卫生部门发出了“降低急诊和儿科医生执业门槛”的声音,就是因为愿意从事急诊专业的人太少了。急救工作很辛苦,收入与付出又严重不对称,许多人弃之远走。999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低从业人员门槛的后果。而这又何尝不是因为各级政府部门急救投入不足?

  急救体系是社会对民众提供的基础保障,是一件良心工程。如果从业者不能得到必要的资金保障,还需要自己去为盈利算计,那么倒霉的只能是被算计的病人。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