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土特产触“网”成金

16.11.2016  14:07
        11月6日早上8点,如东经济开发区金凤村34组梧桐生态农场,农场主季旭飞盯着手机看微信买家不断发来消息,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在金凤村,每天有927个农户忙碌在线上线下,草鸡、富硒米、葡萄、草莓……这些过去只能在市场和超市买的农产品,如今在网上销售十分红火,金凤村也因此被评为“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土鸡网上卖,一只180元
        “刚发往浦东和绍兴两批货,都是微信上的买家。”38岁的季旭飞此前一直在上海一家公司做销售,虽然月入过万,但因为怀揣着“农夫梦”,他还是毅然辞掉工作,回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蔬菜,养殖三黄鸡。
        因为有在大城市生活的经验,季旭飞知道不少城里人都崇尚自然,爱吃“土货”,所以他采取的是自然农业技术的种植、养殖方式,“用防虫网、酵素和桉树油防虫,鸡粪、猪粪作肥料,喷洒硒液,确保生产的产品有机。”然而,令季旭飞没想到的是,这样种出来的蔬菜虽然保证了质量,但卖相却不太好,拿到市场上根本没人买。
        销路怎么破?他想到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产品卖进大都市。2014年,农场微店“上海长联农业”上线,客户只需要在家上网或者用移动端登陆下单,想要的农产品就会通过顺丰快递即日送达。通过网络营销和客户间口口相传,季旭飞的生意越做越大,尤其深受苏南、上海、浙江、山东等地顾客的信赖,现在,微店每月线上销售大米5000斤、三黄鸡60只、草鸡蛋400斤。
        今年7月,季旭飞在鸡棚里安装了2个摄像头,顾客只要点击360水滴直播网站,就可以24小时观看三黄鸡的喂养和日常活动。可见营销带来更多订单的同时,还直接抬高了产品价格:草鸡蛋按个卖,每个2.5元;三黄鸡按只卖,3斤左右的180元一只。
        东奔西走不如微信吆喝
        金凤村不少种植户受季旭飞网销农产品的启发,也开始尝试上网销售自己的产品,41岁的耿新明是其中规模做得较大的一位。
        原本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从前起早贪黑靠种田挣钱,一年忙到头,收入三四万元。几年前,他到外地办事,看到一家葡萄山庄,种了几百亩葡萄。他认为这个项目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回来就流转了40多亩地,建起大棚,引进夏黑、巨峰、醉金香等优质品种。
        听说村里有人通过网络销售打开了市场,半信半疑的耿新明也到季旭飞那里拜师学艺,在微信朋友圈打广告。没想到,很快就有南通、掘港的客户来电咨询,有的还亲自上门来采摘,这让他激动不已。“以前,我都是搞批发,有时到一些水果店、企业单位上门推销,但这样非常累,价格低,销售路子也不宽。”比起传统的销售途径,耿新明觉得,网销更能拓展市场,也方便,“现在对方要货,我们都是现摘,然后送货上门,这样保鲜。
        耿新明还练起了普通话,有时直接通过视频聊天和客户交流。“我刚和掘港一家水果店联系过,他说先订几斤卖卖看,顾客反馈好的话以后就长期从我这儿拿货。”耿新明喜不自禁地说,通过微信他一天最多时能卖出1000多斤,单价是以前的2倍多。
        将更多农产品“”上网
        “村里虽然年纪大的多,但他们的子女几乎都会在网上帮着卖东西,这也是我们村为什么被称为‘淘宝村’的原因之一。”村党总支书记王月星说。
        27岁的陈敏敏是上海一家生鲜食品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天下班后,她的电脑就一直开着,“我妈妈种了20亩无花果,但她50多岁了,电脑怎么也学不会,我就在淘宝上注册了门店,还在微信上发帖,一有时间就帮着卖。”陈敏敏说,自己遇到的“大户”不多,每单基本上也就成交几斤,由快递公司上门取货。
        在金凤村,网络销售已经成为一种“必学”的技术。王月星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民发展电子商务,村里成立电子商务协会,开办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帮助辅导不会上网的村民学会开网店的入门技巧,对于有电脑操作基础的村民提升他们的网店销售技巧,提高网店竞争力。几年来,金凤村的电子商务从小变大,从单一到群体协作模式、从单一农产品到“大棚西瓜+出口蔬菜”经营,从“夫妻店”模式到集聚发展模式,目前,全村共有927户2864人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带动劳动就业1万多人,去年实现电商网上销售额503万元,今年全年预计将达600万元。
        “我们还将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不断完善信用、金融、物流、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持体系,打出金凤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特色,将有机大米、苴凤西瓜、草莓、无花果、葡萄等农产品‘搬’上互联网,推向全国。”王月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