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猪粪还田带来的“三赢”局面

23.06.2015  13:31
        在如东县袁庄镇戴南村的如东颐园生态养殖场内,场主缪爱明与妻子梅亚琴在地里查看树苗的长势。他创办的养殖场坚持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的路子,将猪舍的猪粪还田养林,实现了环保、养殖与种植的“三赢”。
        2013年,从事饲料生意已有10多年的缪爱明忽然有个想法在他的脑中生成,既然自己有着多年卖猪饲料的经验,为何不自己养殖生猪呢?于是他就开始计划着,考虑到猪场周围需要绿化,而猪粪又是一个很好的养料,就觉得应该把种树和养猪结合起来,既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能带来新的利益。
        2013年下半年,缪爱明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在戴南村开始建设猪舍,又流转100亩土地,栽栾树、合欢等树木4万多棵,开始了他的养猪种树事业。今年2月,抓了一批猪,由于小猪对猪舍的温度要求较高,他却忽视了这一点,刚回来十几天,小猪们就开始拉稀不进食。在给生猪打针后,他发现有的猪能治愈,有的却不管用,严重的就在原地打圈,身体不停地抽搐,见情况不妙,缪爱明立即请来技术人员,经检查得知,猪感染了脑炎型链球菌,通过技术人员的用药,猪的病情逐步得到缓解,梅亚琴说:“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这种病有的是表现在关节上,有的表现在脑神经上,我们没有及时用对药延缓了治疗时间,前后十几天的时间,我们损失很大。”所幸,夫妻俩及时找到问题的根结,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过了养殖初期,夫妻俩在养殖上已经得心应手,他们将重心逐步转向对树苗进行栽种、施肥和管护。梅亚琴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树苗的长势,“因为树苗小,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她告诉记者,要一棵棵看过去,树小特别容易生虫。虫子喜欢在树干上蛀洞,有些虫子都已经钻到了树干里面,这时候光打药水是不行,必须安排工人一个个将其抓出来。
        通过摸索,缪爱明的生态养殖场渐渐地走向专业化,先是利用吸粪机将猪粪引入发酵池进行发酵,然后再将“肥料”配给到每一块农田,在他的生态园内,从未有过猪粪直排的现象,不仅将猪粪变废为宝,还能做到定量施肥,为了满足垩树的需要。今年,缪爱明一鼓作气,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养殖场已有两间猪舍,生猪的存栏量每年达到4000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