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创富于民拓宽就业增收渠道藏富于民

16.03.2017  15:37
        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如东县委书记潘建华参加全国两会小组讨论时,就如何创新举措,创造条件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问题作交流发言。他表示,近年来如东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创富于民,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动能,持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藏富于民。
        潘建华说,如东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人口85.3万人,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一直是县委县政府关注的焦点和工作的重点所在。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一五”期末的9120.4元,增加到2016年的17118.8元,年平均增幅达到14.67%,年均增幅比城镇居民高1.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十一五”期末的2.25:1,缩小至2016年的2.17:1。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55.5%,经营性收入占比为35.2%,财产性收入占比为3.3%,转移性收入占比为6%。
        潘建华介绍说,如东农民生活和收入条件的持续改善,得益于全县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增长点和新动能。表现在:一是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挖掘农业内部的发展潜力,通过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帮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县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累计达到50.26万亩,建成设施种植园区60个,形成了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瓜果蔬菜等四大主导产业。二是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县家庭农场累计达到892家,经营面积19.82万亩,经营比重占16.52%;粮食生产“全托管”经营主体405个,服务面积达到13.67万亩,行政村覆盖率达86%,获认定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1家,2016年销售收入达180亿元,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9万多人,同时,稳妥有序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现在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供需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对此,如东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起农民的“钱袋子”。目前,全县共有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基地65个,累计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数256个,“如东大米”、“如东狼山鸡”、“条斑紫菜”、“文蛤”等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四是加大集体股份改革。在滩涂改制工作中,始终坚持把滩涂使用权发放到国有公司或村集体,成立了由全体村民参股的滩涂养殖公司,一方面现实了滩涂养殖规模化、企业化、标准化经营,另一方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渔民的收入。五是加大扶贫帮困工作力度。实施社会保障、医疗救助、产业发展、培训就业、教育支持“五个一批”工程,确保低收入农户实现安全住所、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增收项目、就业岗位、稳定收入等“六有”目标。
        当前,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民持续增收工作难度加大。针对这一普遍性问题,潘建华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努力在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变农村发展环境上取得新进展,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围绕产业富民,进一步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什么来钱种什么、什么好卖种什么,什么好卖养什么,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布局。重点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让如东真正成为上海的菜篮子、米袋子。围绕创业富民,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围绕发展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加大政策、载体等配套力度,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专题研究制定政策,鼓励在外大学生更多地回乡创业,把他们“喊回家”。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提升技能、动手致富。围绕财产富民,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等产权抵押、担保、出租、转让各项制度,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兜底脱贫惠民,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引导有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选择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一些接地气、门槛低的项目。认真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等兜底政策,保障好没有劳动能力农户的基本生活,确保今年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5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