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用奋斗诠释着幸福的含义

08.03.2018  11:15
她们,用奋斗诠释着幸福的含义 - 新华报业网
她们,用奋斗诠释着幸福的含义 - 新华报业网
她们,用奋斗诠释着幸福的含义 - 新华报业网
她们,用奋斗诠释着幸福的含义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摇着轮椅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

  胡丹丹在比赛中。

  她是一位幸福的新妈妈,儿子出生刚满5个月;

  她在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为江苏军团斩获首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她是国内唯一一位在轮椅乒乓球、轮椅网球、举重三个大项的国际、国内比赛中均获过名次的传奇运动员,她就是令人啧啧称道的胡丹丹。

  未出正月,春寒料峭,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江苏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训练场上却已热闹起来。100多位残疾人运动健儿已经全员到位,开始了新一年的备战。

  刚刚当上妈妈的胡丹丹也没有缺席,正月十七,她已上了今年的第一堂训练课。事实上,一个多月前,孩子才出生三个多月时,她已恢复训练。

  “我们一堂课平均3个小时,都平躺在训练台上,全凭上肢力量,举杠铃160下,每下80公斤。也就是说,3个小时,要举1.2万公斤!”胡丹丹看似平淡地叙述着自己的“日常”。

  很难想象,一个体重不到48公斤、双腿残疾的娇小女子是如何举起如此沉重的负荷。训练完,拿筷子的双手都在发抖,这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训练结束后,还有一套针灸、按摩、电疗的恢复课等着她。一年365日,仅仅过年才休息。过去十多年,她一直这样坚持着。

  今年29岁的胡丹丹出生于徐州市邳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不久胡丹丹即患儿麻后遗症造成双下肢残疾。11岁时,她幸运地进入了重视德智体全面施教的学校——“邳州希望之家”,坐在轮椅上的她也能参加体育训练。最初学打轮椅乒乓球,得过团体世界第三的好名次。2003年,为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她被征选,改学轮椅网球。

  2009年,20岁的胡丹丹再次从零开始,改练举重。运动天赋极高的她很快掌握了举重要领,成绩不断提高。2016年9月9日,她在里约残奥会女子举重45KG级比赛中斩获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我不否认有一点点运动天赋,但成功来自于100%的奋斗和努力,不奋斗就是浪费天赋!”在胡丹丹看来,残疾人、残疾人女运动员,一个哺育孩子的残疾人女运动员,她人生中经历的每一个角色都很艰难,但她从未在任何一个阶段轻言过放弃。

  是运动改变了胡丹丹人生轨迹。在江苏省残疾人举重队,丹丹结识了队友、南京籍运动员李臻,并结成伉俪。在残联的帮助下,丹丹还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职。

  里约残奥会凯旋后,她又步入了另一个幸福的奋斗阶段——做妈妈。“看,这是我儿子,他叫大力,胖乎乎的吧!”儿子出生后,她给这个新生命取了个结结实实的小名儿。

  胡丹丹回忆,小时候,没有拐杖,没有轮椅,曾经在地上爬行,但自己很少回望过去。只有在里约残奥会登上最高领奖台、奏起国歌的那一刻,想起小时候的一幕幕,曾止不住地流泪。奋斗的轨迹很艰苦,更令她感到自豪。“冠军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前辈的奋斗轨迹告诉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访结束,胡丹丹婉拒了记者的护送,自己摇着轮椅回训练场地。今后,温柔和母爱留给儿子,独立和坚强献给赛场。“为了儿子,为了家庭,更为了给我这么多荣誉的集体和国家,我还是那句话——从零开始!

  将拼搏精神“”在贫瘠土地上

  在青海支教时,惠若琪教当地孩子体育。

  扎着黑色的小围裙,蹲下身子,给蛋糕胚裱花、摆草莓……3月4日,惠若琪捧着自己做的生日蛋糕,发了一条朋友圈:“祝我自己生日快乐。”27岁的她,正值芳华,颜值超高。

  今年2月3日,全国青联委员、前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正式退役。退役后的她,陪家人去旅行,去平昌看冬奥会,在南师大攻读博士学位,在做公益。惠若琪的排球职业生涯,是一部奋斗史;退役后,正在书写一个90后女孩正能量的故事。

  2016年8月21日中午时分,随着惠若琪的一记探头球落下,时隔12年,中国女排再次站上世界之巅。回顾惠若琪的排球职业生涯,堪称完美:是联赛冠军,是全运会冠军,是亚洲冠军,更是奥运冠军。

  8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惠若琪随家人从北方迁居南京,做广播体操时被相中,接触排球;15岁,入选江苏队;16岁,加入国家队;18岁,参加国际比赛;19岁,成为中国女排主力。

  带过她的教练都说,惠若琪是“场上的拼命三郎”。她被称为是“用生命打球的女孩”。从一个普通女孩成长为奥运冠军,有天赋,更有常人难以忍受的奋斗经历——用惠若琪爸爸惠飞的话说,“老惠家的苦,都让她一个人吃了。

  谈及训练生涯,惠若琪的母亲说“孩子练习非常苦”。在南京二十九中时,她早上七点到学校上课,下午四点去体校训练,晚上八九点到家了,还得赶作业……在老师帮助下,惠若琪每次打比赛前,就把各个学科课件都拷下来,“下了赛场,挤时间自学”。

  熟悉惠若琪的人都知道,她现在左肩里面埋着7根钢钉、做过两次心脏手术。在2015年女排出征世界杯前夕,她被查出心脏有问题,连续做了两次心脏手术……但奥运会的召唤以及梦想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想支持我的球队,想为自己的梦想再搏一把。”在医生的指导下,她用了五个月重回奥运赛场并扣下最后一个冠军点。

  退役是一个新起点的诞生,惠若琪再度出发。退役后,她将主要精力放在“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的运作上。作为江苏发展体育基金会形象大使,她捐赠给基金会50万元,设了该基金。“这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中国女排和江苏女排因伤病造成就医困难、生活困难的老运动员、老教练员等公益项目。”惠若琪说,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的是12个人,但背后付出努力的“排球人”数不胜数。“我们被记住了,他们默默无闻,忍着伤病。我现在有能力了,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惠若琪想做的不仅于此,她说:“希望体育让生活更美好。”6日晚间,她告诉记者,去年一次偶然机会,她认识了在青海支教的朋友,便跟着去了青海之家,走访了循化县的五所中小学。“看到那些孩子求知的眼神,我想做点什么。”她了解到很多支教活动中,体育课是缺失的,体育老师更是没有。“我希望所有人,包括边远地区的孩子们,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体育不仅强身健体,也能体现一种拼搏的精神。

  最近她正在策划今年基金会体育支教的事,打算邀请更多的大学生去支教,将体育精神“”在更多贫瘠的土地上。走下赛场的惠若琪,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续写新的奋斗篇章。

  从农民工到全国人大代表

  正在北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李承霞。

  记者眼前的李承霞,面容清秀、个子瘦小,典型的“弱女子”形象。但正是她,生动演绎了“草根”逆袭的精彩人生故事。

  李承霞,安徽巢湖人,今年39岁。我们的交谈,也打开了她过往不平凡的人生记忆。

  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李承霞因家庭贫困而不得不在14岁时辍学,妈妈身体不好,需长期服药治疗,她和爸爸一起挑起家里的生活重担,干农活、上山采茶补贴家用,给妈妈治病、供哥哥读书。那时候,赚更多钱是她最平实的梦想。

  17岁时她外出福建打工,20岁时,经老乡介绍来到常州。“当时就带了25元钱。但是因为我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没有体力,根本找不到工作。”眼看带来的钱快用光了,无奈之下,老乡准备把她送回家。

  “那天,我拖着个蛇皮袋站在老乡工作的常州老三集团门口,等她下班送我回去。当时的周厂长看到了,知道情况后,周厂长说,试试吧,我留下你了。

  就这样,李承霞进入常州老三集团服装一分厂打工。进厂之初,只能打打杂,当服装辅工。“我特别羡慕那些大师傅,他们上光荣榜,领导见到他们都是笑呵呵的,但我却经常做错事,每被批评一次,就会哭一次,既觉得委屈,又恨自己做不好事情。

  李承霞内心对学习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望。“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多挣钱,养家糊口。打杂一个月收入只有300元,做技术工收入要多得多。可是厂里的机器管理非常严格,只能远远地看、偷偷地学。

  终于,在一次主动帮助技术员返工2000件不合格衣服后,她的工作迎来转机,可以名正言顺地学习新技能了。李承霞珍惜机会,干得很拼命。她曾在4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从早上5点干到晚上10点。

  李承霞的工作是给衣服上拉链。“不要小看上拉链这道工序,它要求帽口、领口、口袋、下摆和所有的彩条都要对齐,对技艺的考验并不小。我要通过不断努力,形成自己独有的技术。

  这些年,国家对“技术蓝领”越来越重视,技术工人的地位也逐步提升。李承霞所在的企业也展开“标杆”竞赛。“大家都想做标杆,我们车间100多个工人,大家你追我赶。”不过,奋发向上的李承霞一直是大家无法超越的标杆——33秒上一个拉链,日产1000件,10年保持全厂最高纪录。

  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李承霞频频夺魁,改变了社会对缝纫工工作“低微”的传统认识。“技术改变人生,我证明了我自己。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技术、得到的荣誉,和金钱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完全不一样。

  李承霞坦陈,进城务工之初还带着深深的自卑,但现在却变得自豪。“国家提出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我深深感到,技术工人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获得感越来越多。

  这些年,她揽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盖奇杯”T恤衫制作技能大赛优秀奖、常州“名师高徒”优秀师徒等众多荣誉。今年1月又荣幸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此时的李承霞说,自己已不仅是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人民。深感压力的同时,也深感社会责任的重大,到了该尽心回馈社会的时候了。

  85后刻纸艺人,用指尖书写芳华

  何雅雯与师傅参加中国剪纸艺术展。

  3月4日下午,记者赶到金坛,刚刚给学校社团孩子们讲完刻纸知识的何雅雯,向记者述说自己与刻纸的“情缘”,那年轻的脸庞、弯弯的笑眼让人倍感亲切。

  2017年10月,在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剪(刻)纸项目中,一个“春暖花开”为主题的刻纸深深打动了评委的心——

  “深紫色宣纸打底,桃红色纸描绘景物,银色纸刻画人物,刻纸栩栩如生,别具一格,赢得了该项目一等奖。

  这幅作品,就出自30岁的何雅雯之手。由于她大胆创新,被破格认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并荣获“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孜孜不倦的努力。6年前,从中国美术学院玻璃造型艺术专业毕业的何雅雯,在做了1年高中美术老师后,因更想从事艺术创作,进入了常州金坛剪刻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工作。

  金坛刻纸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刻纸对美术有一定要求,这让从小学美术的何雅雯,学起来更快一点。

  但刻纸是个技术活,刚开始遭遇了不少困难。“主要困难来自手工方面。比如磨刀,一开始不会磨,用力很大,磨到手破皮、流血,但是刀依然不快,师傅几乎手把手教我。后来才知道,磨的时候手要贴上去,感触两边和中间磨到了什么程度,并不是有力气就可以。

  慢慢摸索后,何雅雯渐渐体会到,技术的难题只是最初的,更让她困扰的,是如何将传统刻纸手艺与现代创作结合,推动金坛刻纸的传承与创新。

  “设计上面,需要自己在脑中积累东西。刻纸这门老手艺中,每个纹样都有不一样的说法,每一个符号都有寓意。比如,我刚来时,看到蝙蝠这个纹样,并不知道蝙蝠代表福气。能根据一个主题,把老纹样与现在的一些元素结合起来,达到既合理又美观的状态,是非常不易的。

  何雅雯迎难而上,不断突破自己,进入公司两三个月后,就在师傅鼓励下,参加了金坛区组织的刻纸比赛,并获得了奖项。“那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幅作品,晚上连夜刻纸,刻完后心情愉悦,感觉特别幸福。

  她说,师傅对刻纸的热爱和坚守,带给她很深的感触。“师傅今年63岁了,多年来不断走访老剪纸艺人,挽救老刻纸作品,公司目前有数以万计的刻纸藏品。看到他,就感觉自己还差很远很远,要向这样的工匠精神学习。

  她感慨,学手工艺对耐性和灵性的要求很高,接触刻纸的人很多,但能坚持下来的很少。她说,“匠人精神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还没有到那个层次上。五年只是我的一个开始,以后的路还很远,需要向师傅们不断学习。

  对如何继承传统,何雅雯有自己的思考:“传统的东西,在发展越快的城市丢得越快,现在最紧要的是让年轻人知道金坛刻纸,让它不断传承。”何雅雯走进学校,作为社团外聘老师,向学生介绍刻纸知识。她说,年轻时要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去奋斗!

  奋斗,是最美的姿态

  记者感言>>>

  这是一个个美丽的身姿——

  奥运赛场上拼搏夺冠的惠若琪;摇着轮椅走上冠军领奖台的胡丹丹;大胆创新的女刻纸艺人何雅雯;从农民工到高级技工,再到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承霞……今天,我们采写的4个成功女性,仅仅是江苏千万妇女的杰出代表。

  我省目前有女职工1009万人,最近5年来,全省有160个女职工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她们,用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擦亮了“半边天”的称号,也诠释着幸福的含义。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幸福的背后是汗水。当她们走上高高领奖台,也许你看到了鲜花簇拥的她们,手捧金灿灿的奖杯;也许你听到了人们沸腾的欢呼声、赞扬声……殊不知,这一切,凝结了她们多少付出、多少心血!

  “不经风雨,哪有彩虹!”运动员们的奋斗,可以换来金牌;发明家的奋斗,可以改变世界。奋斗,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要创造美好生活,必须不懈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奋斗是幸福之母,只有奋斗,才能不断增强成就感、尊严感、自豪感,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奋斗,是我们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最好回答。对个人而言,奋斗是实现自我成长的阶梯;对社会而言,奋斗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江苏正踏上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征程,需要我们昂扬起奋斗的决心,保持好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让我们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吧,用勤劳的汗水,不懈的努力,共同谱写出江苏新的篇章!

  记者 唐悦 朱秀霞 汪晓霞 白雪

  策划整合 宋金萍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