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奶难”发酵 徐州奶牛村一半奶农卖牛转行

02.02.2015  10:38

  着我国和新西兰、澳大利亚签下自贸协定,奶粉进口逐渐放开,国内奶农面临更大考验。

  新西兰、澳大利亚拥有众多天然牧场,饲养条件优越。新西兰有1.16万个奶牛场,平均占地131公顷,平均只放养360多头奶牛,而且与乳企紧密合作。这个优势,是国内奶农无可比拟的。

  “现在不少液态奶是用进口奶粉制成的复原乳,这减少鲜奶需求。”朱修良说,国内每公斤鲜奶成本三四元,而用进口奶粉做复原乳每公斤只要2.1元,造成不少企业收购鲜奶动力不足。液态奶,用鲜奶还是复原乳做的,应明确标注,如果这一块能规范,会促进鲜奶收购。

  省奶业协会1月中旬召集省内大型乳企座谈,希望企业尽量多收奶,能续约的就续约,不要趁机压价。协会秘书长孙宏进坦言,他们不便强制要求,只能起协调作用。徐州农业部门也在协调本地乳企,保证生鲜乳收购。

  此次鲜奶卖难,散户受冲击更明显。江苏20万头奶牛,四分之一在徐州,当地养殖50头以下的散户即占一半。散户被淘汰出局,这种趋势早已开始。2012年至今,徐州奶牛数量逐年下降,两年减少2万头左右。2008年前,徐州奶农最多曾有五六千户,经过“三鹿奶粉事件”冲击,散户已被刷掉大半。当地农业部门估计,此次冲击后,预计只剩千余户。

  规模小、低水平的小农经营必须转型,组建合作社,以规模化经营,提高技术标准、保证奶源质量,如此才能提升博弈能力,与奶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应对市场波动。有多少散户能跨过这一步?徐州市农委畜牧处处长蔡俊祝认为,这只能交给市场去回答了。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