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夯实基础练内功 创新举措补短板

08.02.2017  10:10

  2016年以来,灌南作为省首批15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之一,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可行方案,出台优惠政策,营造浓厚氛围,创新工作方法,主攻难点重点,合力强势推进,全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县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全县新建粮食产地烘干中心44家,新上烘干机248台,新增批次烘干能力3756吨,比2015年增长175%,产地烘干能力的爆发式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灌南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开展。全县全年新增插秧机1194台(其中乘座式69台),新增大马力拖拉机110台,新增小麦条播机294台,比2015年增长121%,新增高效植保机779台,比2015年增长241%。

   一、摸清家底,因地制宜订规划

  2016年5月份开始,该县就组织人员进行相关准备工作,调查统计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及全县烘干中心分布情况。在省局10号、12号文件下达后,对照文件,明确了全县三大作物六个环节的三个短板环节为产地烘干、高效植保和种植,其中产地烘干为三个短板环节中的瓶颈,基础较差,能力较弱,且全县乡镇之间差异悬殊,分布不均,全县烘干中心仅有17家,烘干能力为2142吨,分布在全县的6个乡镇,5镇为空白。

  围绕三大作物总产确定全县所需批次烘干能力6000吨,同时分乡镇进行测算总能力,要求各乡镇参照本乡镇农机化水平、三大作物总产、道路交通状况及乡镇新型农机(业)经营服务主体分布等情况,对本乡镇的烘干中心进行初步规划布局,形成本乡镇布局规划图,并上报至县,该局组织人员与乡镇复查确定,最后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全县烘干中心布局规划。全县11个乡镇全覆盖共需建设烘干中心(4台×15T)92家,需新建75家,新上批次烘干能力3900吨。

   二、深入调研,认真测算出政策

  示范县建设项目省奖补资金800万元,加上县配套资金600万元,计1400万元,如何对三大短板环节机具作业能力奖补颇费周折,产地烘干能力奖补难度最大,一方面,新建烘干中心投入大,能否有效益不确定性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是新鲜事物,哪些人有积极性新建烘干中心,不清楚;即使有人想上,每个烘干中心或每台烘干机(12—15吨/台)能奖补多少投资人才有积极性等等都是未知数。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讨论,从而确定新型农机(业)经营主体、村组干部、种粮大户为新建烘干中心主体。

  关于奖补标准的确定更是个大难题,1400万元总盘子用完要确保短板机具奖补后能补齐,项目资金用完要全部完成示范县建设各项目标任务。新上烘干中心(烘干机),补多少才能调动购机者积极性,无经验可借鉴,如何补,补多少,标准难定。补少了,不足以调动购机者积极性,促不起来,完不成创建任务,示范县建设项目可能中途流产;补多了,资金总量不够,还可能引发抢购等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深入到乡镇、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经销厂商等,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多个回合,摸索出按批次烘干能力为标准的能力奖补优惠政策,既解决了全县新建烘干中心主体的购机积极性,又较好的解决了按台(或中心)奖补存在的套补漏洞。全县按批次烘干能力1560元/吨进行奖补,预计奖补资金约750万元。确定了产地烘干能力奖补标准后,其它短板环节机具作业奖补标准也随之敲定。

   三、创新工作举措,精准发力见实招

  工作推进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瞄准目标,精准发力出实招,收到良好效果。

  (一)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印发政策文件汇编。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等省、市、县十余份文件进行政策汇编打印成册,发至创建成员单位,以供学习领会创建精神。二是搭建网络服务平台。通过县移动公司开设移动信息服务直通车,把全县乡镇村组干部、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收割机手、拖拉机手等近7000人纳入平台,累计发布示范县创建信息50多万人次,宣传效果显著。三是召开座谈会议。局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到各乡镇召开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座谈会,大力宣传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惠农政策。四是举办农机赶集活动。租用流动宣传车28天,配上宣传板面带上宣传单,并组织农机经销商带上短板机具,分赴各乡镇集市大力宣传、现场演示。共发放《烘干是你高产高效的保证》、《农机具大展销宣传单》、《购机奖补流程》、《技术手册》等资料2.5万份。五是开展政策咨询服务。组织局机关人员分赴各乡镇农贸集市设立政策咨询台,宣传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奖补政策。六是通过典型事例引导。我县百禄镇海威农机合作社,近年来开展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机械化一条龙服务。2015年合作社获利60多万元,仅粮食烘干一项就净赚20多万元。邀请他到创建示范乡镇参会,现身说法介绍经验。通过广泛宣传,真正形成乡镇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村组干部引领示范、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二)利用“农机化+扶贫”,创新建设模式。创建过程中,该县充分挖掘省委驻灌扶贫资源,按照“自备自用为主、社会服务为辅”的发展模式,采取“农机化+扶贫”形式,对接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板块,切入至示范县建设粮食烘干中心建设项目,不仅为扶贫工作找到好的建设项目,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服务农民群众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也促进了示范县建设,实现多赢。2016年秋天,创造了经济薄弱村何庄村23天建成批次烘干能力120吨烘干中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2万元;苏口、宋集两村28天建成批次烘干能力180吨的烘干中心,为村集体经济创造36万元的业绩。全县经济薄弱村(合作社牵头)新建烘干中心8个,新上烘干机48台,新建高标准厂房1.5万平米,总投入资金超1000万元。省委办公厅机关报、江苏农机化杂志、连云港日报、连云港电视台、灌南日报对该县农机化+扶贫、农机赶大集等创建做法予以多次报道。

   四、强化组织保障,齐心协力共创建

  (一)建立机制,合力创建。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政府申报,领导创建;县农机局牵头,主抓创建(县财政、农委等部门协作);乡镇政府安排实施,组织创建;新型农机(业)经营服务组织参与,进行创建的“四位一体”示范县创建机制。县政府领导大力支持,部门协作等有力保障了全县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营造氛围,全民创建。利用印发宣传资料、电视和网络、移动平台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浓烈氛围,致力全民创建。

  (三)典型引路,示范创建。加大全县的示范方(片)建设力度,全县建成稻麦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方5个,千亩示范片20个,利用成熟的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示范,引领全县的示范县建设工作。利用2015年前建成的烘干中心赚钱经验,邀请相关负责人在全县现身说法引领创建。

  (四)拓展视野,创新创建。开拓视野,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农机化+扶贫”、 互联网+、农机赶大集等方式方法等推动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