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草“亮相”藻泥变宝 江苏8年治太水质越来越好

01.06.2015  08:05

  中国江苏网5月31日讯(记者 罗鹏)随着夏季到来,温度逐渐升高,太湖又到了一年中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连续7年安全度夏的太湖如今现状如何?厄尔尼诺的卷土重来,太湖准备好了么?5月28-29日,记者来到常州、无锡等地,对太湖的治理进行了走访。

  水草大面积“亮相”,太湖水质趋好

  5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常州武进区的竺山湖,坐落于太湖西北角的竺山湖湖面上碧波荡漾,几只水鸟偶尔从湖面上飞过,一片祥和温馨的场景。不远处,5条打捞船满载着蓝藻和水草徐徐归来。打捞的农民胡阿姨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们今天打捞的第6趟:“一天拉个20趟车左右,基本都是湖中的水草和垃圾,目的就是清理下河道。”

  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生态服务站负责人薛玲华介绍,这是竺山湖今年首次出现大面积水草,而水草的出现正是太湖水质变好的一个直观变化。 “水草如果水质不怎么好,采光不透得话,水草长不出来,现在有水草,说明水质变好了。”薛玲华告诉记者,其实去年竺山湖就已经开始长,但这么大面积还是十年来头一次。

  根据卫星遥感监测,今年4月8号太湖首次出现了蓝藻聚集现象,2天后,武进区就启动了新一年的蓝藻打捞工作,组织专门队伍对对湖岸7公里范围内的蓝藻聚集情况进行巡视。据薛玲华介绍,竺山湖尚未发现有蓝藻爆发。

  “今年以来,太湖流域水质藻情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告诉记者,今年太湖首次出现蓝藻在4月8日,相对于去年迟了近一个礼拜。

  太湖八年累计打捞蓝藻近700万吨,藻泥变肥化废为宝

  大面积出现水草并不代表蓝藻就不会出现,严格有序的蓝藻打捞机制已经成为太湖治理中的常态化工作。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太湖流域已经累计打捞蓝藻近700万吨,而对于如何处置打捞上来的蓝藻,已然成为太湖治理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此,太湖流域的各地市也想出了不少好办法。其中,藻水分离已经成为蓝藻处置的主流方式。在常州武进区藻水分离站,记者看到,站内工作人员正在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加药气浮技术,促进水中的蓝藻的聚集、上浮。经过两级气浮池后,变成了肉眼看来已相当清澈的湖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藻水分离后的湖水完全达到了国家标准,可以直接回排太湖。

  分离出的藻泥去哪儿呢?工作人员介绍,当藻泥分离出来以后,再利用氧发酵技术,通过加入菌种发酵、加入秸秆、粪便等有机物混合,转化为有机肥料。这些肥料不仅解决了藻泥的去处,同时也解决了太湖附近农畜产生的粪便直排入湖的隐患。

  记者了解到,常州武进区藻水分离站自2009年建成以来,累计处理蓝藻藻浆4万余吨,分离产生藻泥近1万吨。省水利厅主任科员王嵘告诉记者,由藻泥转化而成的有机肥料营养成分十分高,如果再加之改进并大批量转化生产,相信一定可以引得又需要的商家来抢购。

  太湖水好不好,总氮总磷的多少,已经成为考量水质的重要标准。但就目前检测的结果来看,尽管太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消灭了Ⅴ类及劣Ⅴ类水,但形势依然严峻。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甚至表示,总氮总磷已成为影响太湖流域水质变好的“短板”。

  据张利民介绍,对照各项指标的2015年考核目标,今年1-4月,太湖流域的3条河流高锰酸盐指数不达标,5条河流氨氮不达标,9条河流总磷不达标,12条河流总氮不达标。张利民表示,下一步,省及各地太湖办将进一步围绕氮磷削减抓好控源截污,强化工业点源治理,抓好重点氮磷排放企业监管。据省气象局预测,今年太湖流域7月份降水最多,6月、8月降水相对较小,入梅偏迟,高温天气不可避免,预计今年夏季蓝藻水华频次、强度可能超过往年。同时,受到厄尔尼诺气象条件影响,今夏太湖蓝藻应急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不过,张利民坚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们有能力让太湖连续8年安全度夏。”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