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保洁:像管马路一样管湖泊

18.11.2014  09:29

  吴中机制变“九龙治水”为“五位一体”——太湖保洁:像管马路一样管湖泊

  

  新华报业网讯 贺福根爱人用长篙撑着小船,贺福根则挥舞着手中装有网兜的竹竿,将漂浮水面上的水草以及杂物集中聚拢,再捞到船舱里——13日下午3时许,太湖苏州吴中境内南箭壶水域近岸处,身着橙红马甲的贺福根两口子,正和其他4位太湖保洁员一起工作,3艘船上均已堆起两座水草“小丘”。

  一年多前上岗的近400名太湖保洁员,是吴中创新太湖水环境管理机制的产物。2013年1月,吴中区专门成立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启动“五位一体”综合管理新机制。实践效果如何?记者近日赴吴中进行调研。

  “九龙治水”难免推诿

  自从2007年太湖水危机以来,沿湖各地对太湖治理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湖治理的“边际效应”逐渐显现:水质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再提高的难度相当之大;而曾集中力量统一治太的热情也有所消解,一些部门之间出现推诿现象。

  吴中区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办公室(简称“太综办”)主任许建良说,吴中区创新治太机制,专门成立了“五位一体”的管理机构,将原本由农业部门负责的湿地保护、城管负责的芦苇收割管理、水利负责的水草蓝藻打捞、城管负责的沿岸水体保洁、环保负责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全部集中到这一新成立的部门——“太综办”。

  “坦率说,由于九龙治水,前些年在芦苇收割、水草打捞、沿岸水体保洁等方面存在一些脱节现象。”许建良说。新机制建立后,首先是动员沿湖各镇(街道)成立了近400人的太湖保洁员队伍,由他们负责以上各项事宜,每天“像管马路一样管湖泊”。

  专业打捞,还能“变废为宝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实地调查发现,太湖吴中水域以草型湖泊生态系统为主,水草植被过度生长,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污染源。而有了常态化、专业化的打捞,太湖水质明显提升。根据该所今年6月发布的评估报告,经过一年多的水草打捞,荇菜等浮水植物分布面积在整个水域覆盖度明显减少,水域综合营养指数由“轻度富营养”降为“中营养”状态。

  13日,在东山镇太湖之滨,记者碰到了正在巡逻的水草打捞队队长朱定林。他说,2012年夏天,这里看不到水面,湖上全是各类水草,自从有了打捞队,现在水面很清澈。

  水草、芦苇等收集后如何处理?在吴中区金庭镇山里蔬果合作社,记者见到一个巨大的发酵池,这是“太综办”精心选择的水草处理中心。“这里就在湖边,收集来的水草、芦苇用吊机吊到晒场晾晒后,推进发酵池,加上发酵素并配比尿素和过磷酸钙,一周左右就可以变成肥料。”负责这个村集体合作社管理工作的朱玉卿说,肥料免费供他们使用,一年可以帮村里节约肥料费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