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祥和图:全景复原古镇西来

21.02.2015  18:50

 

  《太平祥和图》画作介绍:

  

  这幅画作由西来镇桐村村老人朱福庆历时三年半时间绘就。画面由西来古镇和农村部分组成,镜头定格于20世纪50年代初,真实再现了西来古镇的繁华、农村的祥和场景,全景复原了西来解放初期的原貌。画卷全长31米,高0.45米,画有100多个场景,420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靖江市政协副主席、泰州市作协主席庞余亮评价道:这幅画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

  

  这是一首记录西来历史与彰显绘画艺术的宏大史诗;

  

  这是一幅展现西来古镇恢宏场面的“清明上河图”;

  

  这是一部让人看来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民风指南;

  

  ……

  

  《太平祥和图》2009年6月正式完工面世,现如今已走过五年半的时间,来自各方的文人雅士、各界名流到此鉴赏,对这幅作品给予一致好评。如今,西来镇政府精选了《太平祥和图》中六个部分,聘请国内一家碑刻文化艺术公司,按1:2比例做成石刻,呈现在西来农耕文化陈列馆中。

  

  作者朱福庆是一位面容清瘦而又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在一个创意的萌动后,花费三年半的时间,多方走访、考证,呕心沥血创作成这幅作品,倾尽其对家乡、乡亲的一腔热爱。

 

  

  原来只是想画给小孙子看,却一发不可收拾

  

  朱福庆1939年出生于西来镇桐村村十七圩埭一个农家。

  

  一生工作经历丰富的他,和美术结缘已经60多年。“上初中时我就喜欢上画画。”朱福庆回忆道。1956年,朱福庆考取了靖江县初级中学,三年后又考取了靖江工业学校省招班,学的是机械专业,他最喜欢机械制图这门功课,也对他后来的绘画艺术带来了很大帮助。

  

  经历了风风雨雨,76岁的朱福庆一直对画画情有独钟。他回忆道:“人到中年最辛苦,上有老下有小,为吃饭糊口,常年忙碌,根本谈不上画画。但我从未忘记这门艺术,每当出差一有空余时间,总要买来一些相关书籍看看,或去博物馆、美展看看。工作的时候,我经常想等退休后将家乡的历史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1997年,朱福庆退休了。他在自家建了个简陋的画室。工作室内,工笔花鸟、江南水乡……这些各类题材的画作挂满了墙壁。

  

  《太平祥和图》的创意来源于几个偶然。2000年,苏州新博物馆开馆,朱福庆在参观时,被一幅国宝《姑苏繁华图》长卷所吸引。“姑苏繁华图”长卷长约10米左右,是清乾隆年间徐杨所画,工笔绢本,从木椟古镇经阊门三塘街,直至虎丘这一带繁华景象,描绘得详细而逼真。现场的朱福庆感动了,也萌生了用工笔记录家乡西来古镇的想法。

  

  回到家,朱福庆开始学习《姑苏繁华图》,通过记忆来勾画一些古时候西来镇的小场景。

  

  “原来只是想画给小孙子看看的。”朱福庆说。

  

  一次小孙子看了他画的车水的场景,十分好奇,问爷爷“这是什么?”朱福庆心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像自己的小孙子一样,现在年轻一代对过去的好多生活场景都没有记忆,几乎没人认识过去的农具、染坊、碾坊等等农耕时代的玩意,何不通过绘画,将这些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观看。

  

  这以后,朱福庆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漫长的《太平祥和图》创作过程。

  

  为了让所画情景更真实生动,从2004年起,朱福庆开始着手准备,走访、考证,积累大量的绘画素材。他走访西来老一辈居民,询问当地老人,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画笔记录旧时细节,用心寻访当年西来古镇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风俗习惯。

  

  2006年1月,打了无数个草稿的朱福庆,正式着手《太平祥和图》的绘画。

 

  

  记忆中的西来古镇繁华而祥和,不能让古镇文明流失

  

  创作《太平祥和图》,源于老人对西来古镇浓浓的乡情。

  

  “西来一直是苏北的小门户,我记忆中的西来相当繁华,西来人也非常会经商。”朱福庆回忆,古镇西来呈“T”字型,以靖如界河为一横,中间向东为东市(又叫冒家市),尽头市东板桥,这条街以粮食行渔行为主;中间向西为西市(又叫段家市),尽头是西板桥。西板桥通向西市这条街上有染坊、槽坊、药号、浴池等。沿界河边有豆饼行、木行、石灰行、布庄、窖货等,店铺林立,是古镇货物集散中心,也是最繁华的街市地段。以东西板桥中间向南为一竖,这条南北走向的古街街面以石板铺就,逶迤三里路,各种生活生产资料一应俱全。丁公桥也是繁华地段之一,其间有沙货坊、饲料等交易市场,东边是苗猪行。丁公桥往南依次是鱼行、陶家凉菜酒店,对面是古镇名店郭三烧饼店,对门是徐家粮行。斜对面是西来名点“王二九包子铺”,也是靖江蟹黄汤包原创店……

  

  通过长期的走访和考证,朱福庆的脑海中,古镇西来已经形成一副十分清晰而细腻的图。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选取一个时间节点,将脑海中这幅图画到纸上。经过仔细斟酌,朱福庆将这个时间节点定格在上世纪50年代初。

  

  为什么选择定格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西来镇历史呢?朱福庆回答说:“那时的西来古镇在我的印象里繁华、祥和。当时刚解放,天下太平,商者有其铺,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热火朝天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场面。古老的中华文化在50年代初这个历史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三年半创作出巨画,50万元也不卖

  

  “我绝不能让古镇西来曾经的辉煌文明流失。”朱福庆说。为了自己的这个想法,朱福庆可谓尝尽了艰辛。《太平祥和图》上,那些古朴纵横的街道阡陌、热闹非凡的庙会街坊、恬静淡然的农耕场景、隆重庄严的古老仪式,栩栩如生的活动场景,都是朱福庆用心血绘就的。

  

  界河边是古镇最繁华的地段,如今这段地方已填平建成华新街,但依稀还能看到几分遗存。朱福庆努力辨认着古街当年的样子,那些街口的住户,还有记忆中粮行、饼行、木行、窖货、布庄的位置。他多次向当地的老者核实,走访沿街住户,将街道走向、场景、一些老字号店铺位置等信息,都向当地老者核实无误。

  

  西来镇自古盛兴的灯会在庙会上大展异彩。朱福庆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天人山人海,钟声阵阵,敬香者如流,耍杂技的、耍猴的、看西洋景的、摆地摊卖叫卖货的,五花八门。当年供销社初成立,出摊商品多、品种全,用铁皮喇叭大叫大喊,欢迎农民兄弟前来购买,同时还有搭台演戏的节目,河蚌灯表演捉河蚌精的热闹场面,简直无法表述。

  

  农村景象中,难度最大的是将生产劳作、民风民俗融入其间。各种作坊、各种劳动工具、用具、有特色的货郎担、磨剪刀补缸焗碗铜匠、修锅匠等等这些老风俗老手艺,画上都有详尽的体现。朱福庆多方面走访老者。“例如碾米坊的结构,我就走访了三圩埭开过碾坊的皮匠,他解说我描绘,直至他认为无误方才入画。关于农村有代表性的劳动场面—栽秧,我比较熟悉。我十五岁就会打车水号子,我们这里水位低,都用六人轴车水。关于车轴结构,我了如指掌,但关于牛车风车这类提水工具就记不太清了,为此我去拜访老人及老木匠并画给他们看,得到他们认可,同时从机械原理上自己认为科学合理方才入画。”朱福庆介绍说。据说他在图中绘制的劳动工具,如请工匠按图制作出来保证能使用。

  

  桐村村的村民对朱福庆作画的认真和严谨都有耳闻。为了画好《太平祥和图》,不管寒冬酷暑,朱福庆每天总要画上五六个小时。白天作画,夜里睡下来后,想好明天的画面安排,有时还要起身看一下目录表是否有遗漏。就这样长年累月从未间断过。

  

  朱老的家庭对他也全力支持。老伴为了支持朱福庆专心作画,包揽了所有家庭杂活,两个儿子认为父亲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业,不但在精神上支持,在经济上也全力支持。

  

  为了将人物的各种姿势描绘准确,他常站在三门橱大衣镜前摆出各种姿势,当即运用机械制图原理中对立体的理解,将姿态描下来,这样才解决了人物造型难题。

  

  画卷着色完工后,恰逢西来籍著名书法家熊百之回乡祭祖,朱福庆请熊百之观画指点。熊百之仔细观看画卷后,欣喜万分,他认为长卷画得非常好,再现了当年西来镇的繁华景象,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作。让朱福庆感到意外的是,熊百之主动为他的画卷题写了“太平祥和图”标题,尽显名家风范。

 

  

  《太平祥和图》甫一面世,就有不少人慕名前来观摩。知名画家张厚存、蒋宇,书法篆刻家刘家骏等人都曾特地到朱福庆家,对画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作品形象地再现了靖江的地域文化,值得收藏。朱福庆还特地来到苏州,花费5000多元,将该作品进行装裱。

  

  在苏州装裱时,有位懂行的收藏爱好者看中了朱福庆的《太平祥和图》,愿意出50万元的价格收藏。“再贵我也不卖。我这幅画是为生我养我的家乡而作,是为了传承西来的历史文化,更是为西来后人留下宝贵记忆。”朱福庆婉拒了对方的好意。

  

  如今,在西来镇政府的主持下,农耕文化陈列馆建成“太平祥和图”石刻墙,《太平祥和图》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最近,朱福庆正着手继续完善《太平祥和图》,选取画中的一些精彩场景放大描绘,将一幅图转化为多幅画作。

  

  尽管已经76岁,朱福庆依然不服老。在靖江县初级中学读书时,万寿坊、马洲书院、老公园、魁星阁、四眼井……老靖城的一景一物时常浮现在朱福庆老人的脑海中。现在,他还计划用画作再次复原上述名胜的场景,给更多的靖江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