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小岛上的中国工人素描

31.01.2015  01:17

  拉罗汤加岛是库克群岛政府所在地,面积不大,环岛一周大约30公里。对于中国云南人侗兴国和贵州人张羽义来说,这里就是他们近一年时间以来的全部世界。

  作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侗兴国、张羽义从事的是中国、新西兰和库克群岛政府三方合作的拉罗汤加岛淡水管道升级改造工程,要为这个茫茫大洋中的岛屿重新铺设新淡水管线。

  跨越万里的亲情

  1月29日午后,新华社记者在拉罗汤加岛环岛公路内环线找到他们时,他们正给一处安装好阀门的管道接口砌砖、回填泥土。狭窄泥泞的道路边,侗兴国在雨中用水泥仔细涂抹着青砖,为管道阀门搭出严丝合缝的井壁。

  在家乡,张羽义是一名制衣工,为了谋生来到库克群岛。侗兴国46岁,大儿子已经20多岁,在老家教书。说到几个孩子,老侗苦笑:“怎么可能不想!

  对比侗兴国,工程的商务经理聂科丰的感受或许更深。他是“库克通”,2003年就来到拉罗汤加岛参与中国援建高等法院大楼项目,此后又多次上岛参与其他项目。聂科丰告诉记者,因为在库克群岛忙项目,第一次见到儿子时,孩子已经两岁了。如今,聂科丰已经把妻儿接到库克群岛,还把儿子送进拉罗汤加岛上的幼儿园。据说,帅气的小家伙已经有了“女朋友”。

  中国工程队分为两个班组,分别在拉罗汤加岛内外环公路两侧施工,一边在路边挖渠布设管道,一边填满已经完成焊接的管道并恢复路面。在拉罗汤加岛环岛公路工地,每个中国人的亲情都跨越万里,靠网络电话和摄像头维系着对父母子女的关切。

  近在咫尺的朋友

  28日中午,工人们回到营地休息。几个工人手里拿着个头不小的牛油果,这是来自拉罗汤加岛居民的馈赠,这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传统。

  29日记者与张羽义谈话间,他举起一塑料袋姜给记者看,那是路过施工点的当地居民送给他们的。由于不会说英语,远离家乡的张羽义不清楚送自己姜的当地人姓甚名谁,但他的工作却影响着拉罗汤加岛居民今后的生活。

  难怪记者在拉罗汤加岛街头问路寻找中国工程营地时,所有人都知道中土公司的名字。当记者误入财政部办公楼时,工作人员听到聂科丰这个名字,就领着记者找到藏在楼后的营地。

  29日,在工程现场,项目聘用的当地工人见到记者都热情地打招呼。工人图诺告诉记者,岛上原有的淡水管道经过多年使用已经出现渗漏和腐蚀情况,不仅影响水质,严重时还导致部分地区断水。中国工人进驻施工后,居民们都很配合施工,希望供水条件得以改善。

  侗兴国告诉记者,尽管中国工人普遍不会说英语,但与库克群岛当地工人的配合还算默契,大家用手势和微笑来传达需要,时间长了就成了好朋友。

  谈及与中国同事共同工作的感受,图诺说:“这事酷毙了!

  热气腾腾的家乡菜

  梁仁玉是工地的厨师,每天清晨五六点起床为十几名工人准备早饭,随后忙着准备午饭,简单午休后就得继续忙下一顿饭。

  28日的午饭是米饭、腊肉和青菜。大米来自澳大利亚,腊肉是从中国运来的“存货”,青菜则来自梁仁玉在营地围墙边上开垦的小菜园。菜园在气候湿润的南太小岛上显得生机勃勃,西红柿攀着架子生长、辣椒开始结果,特别是本地买不到的空心菜格外吸引人。虽然小菜园不能完全满足工人的需要,但那些家乡菜种收获的味道最为珍贵。

  张羽义下工回到营地,没有着急吃饭,而是倚在宿舍门口休息。他的宿舍并不大,东西不多,但收拾得很干净。宿舍区是工地常见的简易平房,小院里搭着几张台球桌和篮球架,这是工人们在库克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

  项目经理刘定告诉记者,营地后勤最大的困难就是没人会调试卫星接收器,看不到电视画面就只能反复看国内带来的电视剧光盘。走出营地不到100米就是大海,天气好时游客流连忘返,但工人们早就把整个拉罗汤加岛转遍了。对于他们来说,疲劳一天后最好的休息就是吃上梁仁玉做的热饭,用网络电话跟家人通话。

  原标题:南太平洋小岛上的中国工人素描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