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仓菜贩坚持写诗30余年 被称为“菜场诗人”

25.02.2015  17:03

  凌晨2点,起床去批发市场买菜。4点,煮豆腐。6点,上菜场卖菜。中午回家吃饭。下午2点,再煮上一锅豆腐。晚上7点,收摊回家。这是菜贩王佃恩每天的工作。

  与其他菜贩不同的是,在空余时间里,王佃恩坚持写诗练字。在江苏太仓,他被称为“菜场诗人”。

  写诗的世界,菜贩“同事”们不懂

  天空飘飘扬扬下起了雪,让王佃恩诗情勃发。凌晨2点左右,王佃恩便骑着电动三轮车,往蔬菜批发市场去了。一路上,他就不停地在琢磨一首诗:“相见松下溪,别去莺乱啼。雪融又逢春,只待柳青时。

  到了蔬菜批发市场,有熟悉的菜贩见到王佃恩,开口便问:“秀才,今天有没有写诗?”王佃恩不作答,只“呵呵”地笑,然后对记者说:“说出来他们也不懂。

  批发完菜,已是凌晨3点半,王佃恩骑着车往家里赶。半路上,他突然对记者说:“你们是文化人,能不能帮忙一起推敲推敲。你说是用‘松下溪’好呢还是用‘松边溪’好?

  回到家中洗把脸,王佃恩又开始忙起来。在简陋甚至有些寒酸的租住房中,最醒目的无疑是王佃恩的书法作品:挂在斑驳的墙壁上,长时间被油烟熏烤,“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已经有些模糊。

  王佃恩笑呵呵说道:“这幅作品写了好几年了,倒不是觉得自己写得有多好,主要是表达自己的心境。”说完,他又从堆在墙角边的一堆杂物中搬出两只纸箱,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多年来创作的诗词歌赋。在这上百本信纸本里,记录着王佃恩这些年来走南闯北的生活点滴,他说他最喜欢卜算子、水调歌头、满江红等词牌和诗歌的创作。

  “人如果没有一点梦想,那还有什么意思

  煮完一锅豆腐,天也刚有些蒙蒙亮,王佃恩夫妇骑着装满蔬菜和豆腐的电动三轮车去往家附近的菜市场。

  在菜场,提起王佃恩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说到既卖菜又舞文弄墨的菜贩老王却无人不知。“当诗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王佃恩说,在他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因为家里没钱而辍学。今年50岁的王佃恩老家在江苏邳州市四户镇,父母供不起他和7个兄妹上学,高中毕业后,学业不错的他放弃上学。2007年来到太仓后,他开过粮油店、电动车修理行。“我想用诗歌来温暖自己的心灵。”他说,“最喜欢在冬天写诗,因为寒冷萧瑟给我一种悲凉,让我内心很不平静。

  也是一年冬天,王佃恩从外地回到老家,看着家里破败的房子忍不住泪流满面,随口就念了首诗:“霜洒褴衫听门响,家有客来喜气扬。两壁寒风清茶暖,一屋明月滴酒香。”“这便是我一生的写照,人穷但依然斗志昂扬。”他说。

  “人如果没有一点梦想,一点追求,那还有什么意思。”面对那些不理解自己的人们投来的异样眼光,王佃恩总是这样说。

  加入作协、诗词协会,期待文学梦圆

  王佃恩确实也与其他菜贩有所不同,他会忘记找零,有时会算错账。总之,只要妻子不帮忙,王佃恩就打理不好这个菜摊。与一旁的老乡相比,王佃恩的生意差了许多。

  在妻子马德芳眼里,丈夫心眼好、实在,书法、写作是他最大的爱好。

  对于不好好卖菜,妻子没少埋怨。“你说他平时喜欢写写画画啥的,我也不反对,但像他这样太过了确实不行,人来到摊上买菜买豆腐,他却说等他把字写好了再做生意。等你字写好了,人家早走了。”话虽这么说,但在内心深处马德芳是支持王佃恩的。

  隔壁摊位的摊贩李二昂也很佩服王佃恩,说:“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这么多年来始终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在王佃恩的熏陶下,这个自称“粗人”的菜贩,也在自己的摊位旁摆上笔和纸,空闲的时候跟着一起练字。

  如今,“痴迷”于书法、文学创作的王佃恩得到了更多认同,他已经是太仓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的一名会员。王佃恩说:“自己虽然坚持了30年业余写作,但纯属个人爱好,从未得到过专业人士的帮助指导。今后可以向专业人士请教,让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漂泊在外多年,王佃恩用他那双粗糙的手写下了300多首诗、3万字的生活随笔,中篇小说《》和《淮海大地的灰姑娘》也正在创作中。“这是我在这个时代留下的印迹。”王佃恩说,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写的这些诗词、短文、小说整理出来,出一本书,圆自己一个文学梦。

编辑:陆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