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慢阻肺患者症状易加重

18.11.2014  14:08

  明天是第十三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慢阻肺永远不晚”。“慢阻肺是一种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江苏省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呼吸科主任周贤梅说。一项调查发现,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2%。

  周主任告诉记者:“影响慢阻肺发病的危险因素除了自身遗传之外,环境因素特别重要。环境因素主要有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户外和室内的空气污染、感染等四种。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秋冬季是慢阻肺患者发病的危险时段。原因有二,一是秋冬气温急剧下降,慢阻肺患者就容易症状加重,二是当前的空气污染严重,秋冬多雾霾天,也容易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

  慢阻肺患者对疾病认识存在不少误区,这很可能造成疾病的恶化程度加速,病情加重。

  误区之一:严重时才需要药物治疗 周主任认为:事实上,药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从近期考虑,治疗用药后症状可减轻,活动能力增强;从远期考虑,可让慢阻肺急性发作频率减少。

  误区之二:治疗“见好”就收 很多患者当病情进入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后,就开始放松警惕,随意停药。周主任认为: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 疾病在稳定期仍缓慢进展,一旦见好就收,不仅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反而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再次出现急性加重。因此,遵从医嘱并坚持长期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在治疗药物中,吸入长效支气管舒张剂是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首选药物。一旦发生急性加重,需及早进行就医治疗,根据严重程度,患者可以院外治疗或住院治疗。运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等有效治疗手段尽快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尽可能地减少对器官的损害。

  误区之三:气力不足,不宜活动 周主任认为: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进行正常的活动,而且坚持锻炼、增进体能不仅能缓解慢阻肺患者气喘、胸闷的症状,还能预防一些其他疾病的发生,对患者是有益的。但患者需谨记量力而为,循序渐进,选用合适的辅助方法帮助锻炼。

  链接:中国医院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规范管理项目(简称红围巾关爱行动)。该项目内容包括热线随访、线上线下患者教育活动、义诊、医生培训等。目前,微信公众号“红围巾关爱行动”已经定期面向大众推送疾病相关知识及活动信息。截至目前,已有600多家医院、7万多名患者加入到“红围巾关爱行动”中。

编辑: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