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60天,他们和埃博拉掰腕子

11.05.2015  22:08

(新华日报:2015-05-09)   


 
       医学界有个名词叫生物安全等级,共分4级,数字越大越危险。艾滋病毒是2级,SARS是3级,埃博拉病毒则是最高的4级。最高致死率达90%的数据,让不少人直接将埃博拉病毒定义为“死神”。

 

       2014年,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大规模暴发,夺走逾万生命。为抵抗疫情,中国接连向重灾区塞拉利昂派出四批医疗队。目前正在前方的第四支医疗队来自江苏,这也是我国派出的首支由地方组队的援塞抗疫医疗队。5月11日、17日,他们将结束两个月的援非历程,分两批返回祖国。记者在他们回国前通过网络采访,听他们讲述“和死神掰腕子”的故事。

 

        穿11件防护服,错不得

 

            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首次发现。40年过去了,病毒起源?未知。治疗特效药?没有。疫苗呢?也没有。这一个个的“未知”,让埃博拉的危险性高度上升,也让诊治埃博拉的医务人员比其他人群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江苏医疗队副队长、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杨永峰通过微信告诉记者,就在江苏医疗队援塞期间,当地媒体爆出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感染28例、死亡14例”的不幸消息。不夸张地说,与埃博拉病毒打交道的医护人员每天都是与“死神”在掰腕子。

 

        面对如此危险的病毒,医务工作者如何确保自身安全显得格外重要。进入病区,医护人员需要穿多达11件的一套防护服。杨永峰告诉记者,面部保护有眼罩、N95口罩和面屏,身体的保护从内向外有贴身吸汗手术衣、防水不透气的连体防护衣、一次性隔离衣,手套要戴3层手套,脚的保护则是防水胶靴和靴套。“穿和脱的顺序很有讲究,每一个环节的顺序都不能错。尤其是脱的时候,因为这时的防护服外侧面已沾染病毒,如直接接触皮肤,就有感染的风险。速度也不能快,以防脱卸过程中可能的污染飞扬到空气中再次污染。”

 

       医护人员在脱防护服时体力已大量消耗,这时很容易犯错。对此,杨永峰说,“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医护两人同时进隔离病区,同时脱防护服,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同时会有其他的医护人员通过视频监控每一个步骤,一旦发现不符合流程之处及时提醒、及时补救。”

 

        正因如此,江苏医疗队在成功救治埃博拉病毒患者的同时,也是当地为数不多的保持“零感染”记录的医疗队之一。

 

       步步为营,确保“零感染”

 

       第四批中国(江苏)援塞抗疫医疗队,由46人组成。其中32人来自南京市第二医院,8人来自江苏省疾控中心,4人来自解放军302医院,国家卫计委和省卫计委各1人。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7岁。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对抗埃博拉病毒,白衣天使们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与汗水。

 

       穿上白大褂只有五年的南京第二医院的护师解佩仪,清楚地记得3月24日自己第一次一个人进入工作区的情况——

 

       室外是超过30摄氏度的高温,工作区没有空调电扇,小解穿着防护服进入工作区没几分钟,就能感觉到汗顺着身体往下流。因为前一天停水,当天的工作量特别大,靴子和桶是平时的两三倍。水流很小,要把每一双泡在高浓度消毒液里的靴子一双双捞出来放到清水桶里浸泡漂洗,再捞出放到袋子里。

 

      五大桶的高浓度消毒液,先要一瓢瓢舀出来倒掉,然后每个桶再装入25L的清水,放250片的含氯消毒片进去,配置高浓度消毒液。倒垃圾也不简单。关键是不能把袋子弄破、弄翻,因为里面很可能就有沾染患者体液的防护品。

 

        小解对记者说,“所有活干完,已是精疲力竭,整个人就像泡在水里。”

 

       医疗队副队长祖荣强来自省疾控中心。他告诉记者,解佩仪所在的感控组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早上6:50,感控人员就早早地等在餐厅外面,进行感染控制每天的第一项工作:测体温,确保及时发现可疑情况,构筑医疗队员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第一道防线。到达医院后,感控组又第一批穿着防护服进入病区,肩负着为临床医护人员“开路”的重任,对喷淋间、第一缓冲间、第二缓冲间这些区域进行细致的消毒及感染控制措施。

 

        感控工作组的负责人,分别是来自南京市二院的范春红护士长、省疾控中心的吴晓松医师,他们在带领医疗队感控人员开展工作同时,也监督、指导塞方护士加强防护,奠定了实现“零感染”目标的基础。

 

        八成治愈率, 被赞了不起

 

        对中国医疗队来说,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成了名副其实的“劳动节”。尽管没一天休息,但看到又一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康复出院,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江苏医疗队队长汪华和同事们还是很欣慰。按塞方医护人员的话说,“这个病人的病毒载量是所有病人中最高的,真的很感谢你们。”这个叫穆萨的19岁黑人小伙子高喊着“你们太了不起了”,向来自江苏的医生护士表示感谢。

 

       通过微信,汪华告诉记者,第四批中国(江苏)援塞抗疫医疗队自3月18日抵达塞拉利昂以来,截至5月6日累计收治78例疑似病人,其中5例检测阳性、71例检测阴性、2例待检测。5例确诊病人中,1例老年病例死亡,4例治愈出院,治愈率高达80%。

 

        江苏医疗队成功救治埃博拉患者一家人的故事,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反响。

 

        杨永峰回忆说,哈瓦是他们与第三批医疗队交接前一天收治的埃博拉确诊病人,35岁,四个孩子的妈妈。后来,即使她的症状得到控制,也总是心事重重。原来,她担心她的孩子们会被感染。在她们村子里,一人发病导致“灭门”的并非个例。

 

            3月29日,从哈瓦病房传来哭声。原来,新来的患者图萨是她的小儿子。令人庆幸的是,经过治疗,图萨的病情趋于稳定,各种症状逐渐消失,病毒载量也大幅度下降。哈瓦的心情也好转了。4月1日,哈瓦本可以出院了。但她的大儿子兰萨纳也因高度疑似被送进医院。

 

            有了前两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哈瓦对中国医疗队充满信心。4月3日, 兰萨纳排除了感染可能,解除隔离,图萨的病情也稳步恢复。第二天,哈瓦顺利出院,在出院仪式上,她高兴地说:“中国医疗队救了我的命,救了我们全家,你们了不起。”4月26日,图萨也顺利治愈出院。

         


       50年救治患者800万人次

 

       1964年8月,应桑给巴尔政府邀请,江苏省向桑给巴尔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近50年来,江苏先后向非洲桑给巴尔、南美圭亚那、欧洲马耳他等国家共派出53批医疗队(组),892人次。目前,除中国(江苏)援塞抗疫医疗队(援塞时间为期两个月)之外,我省还有3支援外医疗队43人在国外工作(援外时间为期2年),他们分别是第25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21人),第11期援马耳他(6人)和第11期援圭亚那医疗队(16人)。截至目前,江苏援外医疗队累计救治受援国患者800多万人次。

 

(本报记者  董 晨  沈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