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倾盆,“海绵城市”如皋不必“看海”

19.07.2016  21:41

        新华社南京7月18日电(记者朱旭东)连续多日的暴雨,让很多城市进入“看海”模式,微信朋友圈里,到处是好友晒的各种无奈照片,江苏如皋的微信朋友圈,却晒出这样一篇文章——《对不起,在这座海绵城市,你很难看到海》。

        前不久,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结果公布,如皋成为苏中苏北县级市(区)中唯一获此资格的城市,而如皋也在连续的降雨过程中,经受住了考验。

        如皋市气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7月3日,如皋单日降水量达136毫米,是今年当地最大的一次降雨,此前已连续10多天降雨。3日当天,如皋城区除了个别低洼地段出现短暂积水外,排水总体通畅,没有出现大面积积水现象。如皋市住建局局长苏强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如皋近年来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同时不断创建新的“海绵体”,增强了城市的“排、蓄、渗、滞、净、用”的叠加功能。

        位于长江下游的如皋,也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本世纪初,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填河造地等行为让如皋城区水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河床抬高、水流梗阻、城市内涝。几年前,如皋将城市水系整治列入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并连续3年将中心城区水系畅通工程、城区水系清洁畅通工程列入“市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

        如皋城区东南两公里处,2010年时只是修建宁启铁路复线时遗留下来的取土坑,也一度成为“垃圾堆积、臭水四溢”的“城市伤疤”。如今,这一取土坑及周边变身龙游湖商务风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成为如皋最大的城市海绵体,蓄水量可达300多万立方米。“7月3日那场暴雨,龙游湖水位迅速上升1米多,瞬时蓄水在80万立方米左右,很好地为城区化解了内涝。” 苏强说。

        “以前我车上总是备着一双雨靴,最近几个雨天,停车场地面没了积水,以前那种下车落脚就泡水的状况,再没出现。”家住如皋颐园小区的居民陈玉峰说。小区对面的停车场运用了“海绵型”停车场理念,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储存、利用系统,暴雨天气时,过多的雨水及时排至周边河道,需要时还可以将储存的净水释放出来,用于停车场洗车。

        近年来,如皋新建的城市文化广场等项目,均融入海绵理念,采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手段,提升排水防涝、削减径流污染的功能。目前,如皋又在谋划实施投资百亿元的茅雉河南延工程,工程完工后,如皋城区的内外河水系将彻底打通,排水将更通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