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靖江-美景】靖江锡剧戏迷的故事

01.02.2017  16:42

 

端兰芬在市人民公园内唱锡剧

 

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锡剧艺术。靖江人爱锡剧,锡剧戏迷遍布城乡,戏迷的故事也是一串串。

 

端兰芬:

 

上海知青锡剧演唱中自得其乐

 

在市人民公园,有两个锡剧戏迷圈,每天都聚集着一大批喜爱锡剧的市民,大家在一起听戏,互相交流切磋。家住城区东兴街的端兰芬加入人民公园锡剧戏迷圈已有22年。她的演唱得到很多戏迷的认可,经常有戏迷邀她对唱。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黄狗出角变麒麟,老鼠身上好骑人;方卿你若有高官做,滚水锅里结冷冰,晒干的鲤鱼跳龙门……”这段《珍珠塔·见姑》台词端兰芬滚瓜烂熟,一通嘲讽之词脱口而出,加上到位的表情、动作,她将势力的姑母一角表演得惟妙惟肖。

 

端兰芬今年70岁,她是一名上海知青,20岁时插队到靖江,此后在靖江结婚生女,生活至今。

 

上海人喜欢越剧,端兰芬年少时便会唱越剧,到靖江生活后,靖江的锡剧氛围感染了她,她也逐渐爱上了锡剧。48岁那年,已经提前退休的她到市人民公园游玩,那时公园里有一个小型锡剧戏迷圈,端兰芬听戏迷们唱锡剧,忍不住跟着哼唱,回头便买锡剧唱段磁带,在家自学。此后,她经常到人民公园锡剧戏迷圈听戏唱戏,《十八年》《双推磨》以及《珍珠塔》选段《赠塔》《见姑》《羞姑》等都成了她的拿手曲目。

 

这些年,锡剧融入了端兰芬的晚年生活。她以人民公园南门的锡剧戏迷圈为根据地,只要天好,便经常前去听戏迷唱锡剧,应邀和戏迷对唱,反串演唱也是信手拈来,在听戏唱戏中自得其乐。由于多年练唱,年已七旬的端兰芬唱锡剧时依然精气神十足。

 

陈红梅(左)和王惠萍

 

 

老宋和“锡剧王子”周东亮合影

 

苏玉明(中)和泓扬锡剧艺术团成员在一起

 

2016年国庆期间,新浪SHOW江、浙、沪锡剧戏迷、票友年度聚会在我市生祠镇海鸿生态园内举行,来自江浙沪的近300名锡剧戏迷、票友共享锡剧盛宴,江浙沪票友交流演出,蔡瑜等锡剧名家也受邀演唱锡剧经典唱段。王惠萍、陈红梅代表靖江锡剧票友,登台演唱《梁祝》选段《长亭送别》,陈红梅反串小生扮演梁山伯,王惠萍扮演祝英台,两人的演出让台下江浙沪票友大呼过瘾。这对舞台搭档已经不止一次在外地锡剧戏迷、票友前亮嗓。

 

王惠萍已经退休10载,而陈红梅是帝斯曼江山制药公司的员工,她俩结缘于六年前。陈红梅有一次经过市人民公园,看到一群人围拢着唱锡剧,从小就爱听锡剧的她就站一旁兴致勃勃地听。后来,她成了这个锡剧圈子的常客,回家后还经常上网找锡剧名家的演唱视频,用心揣摩学习。退了休的王惠萍也经常到市人民公园听锡剧。两人从听人家唱、不敢唱,到走到众人面前试唱、练唱,后来经常对唱,合作越来越默契。

 

2014年,元林老年大学建成,王惠萍、陈红梅都报名参加锡剧班的学习,得到靖江锡剧名家李玉华的指点,课后两人在家跟着伴奏带练唱,反复录音、反复练习,锡剧表演功底日益扎实。

 

陈红梅是“锡剧王子”周东亮的粉丝,她学习周东亮唱腔,反串小生的名气越来越响,受到锡剧戏迷、票友的追捧。王惠萍在李玉华的指点下,花旦唱腔婉转流畅,身段轻盈优美。这对舞台搭档经常受邀到一些婚宴、生日宴、寿宴上表演。一次,靖江有户人家在无锡喜来登大酒店办婚礼,由于新娘是无锡人,宾客中有很多无锡人,这户人家特地邀请陈红梅和王惠萍在婚宴上唱锡剧,向无锡人展示靖江人的锡剧演唱水平。陈红梅和王惠萍现场演唱《后园会》等,唱罢,无锡宾客以为她俩是专业锡剧演员。

 

从2015年起,两人受邀在多个场合彩唱《长亭送别》《救风尘》《珍珠塔》《君臣游园》等,多次在江阴、常州等地演出。2016年,江阴市月城镇戏曲协会举办水乡雅韵戏友会中秋晚会,邀请常州、靖江、无锡三地戏迷、票友演出,靖江演出曲目就是陈红梅和王惠萍两人的锡剧唱段代表作《长亭送别》。

 

王惠萍、陈红梅透露,她们开始排练《梁祝·草桥结拜》,2017年将为戏迷朋友们献上新戏。

 

老宋:

 

疯狂追星,每周出靖追戏看

 

在靖江锡剧戏迷圈,不少人认识“超级戏迷”老宋。在周东亮、卞雁敏、徐云媛、彭伊娜等江苏锡剧名家面前,老宋是令他们印象深刻的超级粉丝。老宋痴迷“追星”,近五年来,锡剧名家们的演出他几乎场场不落,每个星期都外出追星捧场。生活中,52岁的他是在万都五金建材城做生意的宋汉明。

 

说起老宋的“追星”之旅,一点也不亚于如今小年轻对偶像明星的痴迷程度。为了掌握第一手“追星”资讯,老宋加了近30个与锡剧有关的QQ群、微信群。只要群里一有锡剧名家的演出消息,老宋总会风雨无阻前去捧场。外出追星看锡剧,是他每周不变的休闲方式。有时,他一个月会外出看戏六七场。如今,他已是靖江锡剧团、无锡锡剧院、常州锡剧院、武进凤凰谷大剧院等剧院的常客。最远的一次追星旅程是坐动车赴北京,只为给靖江锡剧团在长安大剧院演出的大型廉政锡剧《呼唤》捧场。

 

因为自主经营建材生意,老宋对个人时间的支配相对宽裕。但每周、每月都要“出差”看戏,还是让身边很多朋友觉得不可思议。老宋说自己之所以如此痴迷锡剧,其实是从小受了父亲的影响。上小学前,他经常随在靖江航运公司做船老大的父亲运货到无锡。卸完货,喜欢看锡剧的父亲便带他去无锡锡剧院,听沈佩华、梅兰珍、王彬彬、王汉清等一众锡剧名家唱锡剧,锡剧舞台让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缤纷世界。

 

上小学后,看锡剧依然是他的快乐根源。老家斜桥大觉的他,每到寒暑假,总会提前攒起戏票钱,只为到斜桥大会堂看戏。那时,和同埭的几个小伙伴捡拾工厂丢弃的玻璃等废品卖到废品收购站,就能换到戏票钱,让他乐此不疲。11岁那年冬天,他冒着大雪到斜桥大会堂看靖江锡剧团送来的演出《十五贯》,雪深及膝,到达斜桥大会堂时,他的鞋子全部湿透。然而戏一开场,他却顾不上自己冻得直哆嗦,只顾着看戏了。演

 

出间隙,他才赶忙到工作人员休息室,靠近煤球炉取暖。

 

成家立业后,老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创业和家庭上,一年到头难得到剧场看锡剧。但12年前,时年80岁的锡剧名家沈佩华在无锡举办沈派专场演出,老宋推掉工作赶去欣赏。

 

2009年,儿子考上大学,他把长久以来对锡剧的狂热爱好完全释放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2012年加入江苏多个城市的锡剧戏迷QQ群后,他开始了“追星之路”。

 

每次外出追星看锡剧,老宋总会带上照相机、iPad、手机及自拍杆,用照片、视频记录下锡剧名家的演出细节,回家后一有时间便用心揣摩名家的舞台身段、唱腔、吐词。经不断地自学揣摩,老宋已不仅仅是个观众,还能登台表演。一次活动中,老宋清唱锡剧名家钱伟的代表作《十八年》,武进锡剧团的台柱子朱惠民听后惊叹不已:“我还以为是原唱呢!

 

老宋的QQ名为“贝格尔”,加上是光头,沈派弟子卞雁敏、徐云媛、彭伊娜等锡剧名家称呼他为“光头老贝”。“光头老贝”对锡剧的热爱、对锡剧演员的尊重,也深深地触动了江苏省锡剧团团长周东亮。2013年大年初一,江苏省锡剧团演员受邀前往江阴市南闸镇演出,演出地点在一个广场上,刚开始天气还可以,谁料寒风越来越大,刮得人实在难以忍受,观看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少,从各地赶来追捧的锡剧戏迷也都躲进车内。演出终了,广场上就只剩下老宋一人,捧着鲜花向偶像致敬。周东亮当场感叹:“你是‘省锡’的真戏迷!”从此对“光头老贝”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老宋可谓是周东亮的头号粉丝,每年要跟随周东亮外出追戏近20场。走下舞台的周东亮也喜欢和老宋交流,主动和他合影。

 

苏玉明: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自掏积蓄办锡剧艺术团

 

生旦净末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各显神通。唱一出精彩的锡剧大戏,演员的表演功力自然很重要,但舞台布置、音响、字幕等各方面的安排也是一个都不能少。办一个锡剧团,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靖江有个六旬锡剧戏迷苏玉明,为了让更多市民看到喜爱的锡剧,自掏腰包近70万元,竟把一个民间的“专业”锡剧艺术团办了起来,并且办得风生水起,已经带领自己的锡剧艺术团走出靖江去传播锡剧文化。

 

苏玉明家原先在城区骥江东路,他自幼随爱看戏的父亲出入曾经的靖江人民大会堂听曲看戏,在黄梅戏、锡剧、越剧、京剧中,他对锡剧越来越喜爱,经常在锡剧演出过程中不自禁跟着哼唱。长大后,他进厂工作到自办企业,对锡剧的喜爱一直没有改变过。

 

几年前,我市有个以锡剧表演为主要节目的业余文艺团队,因缺乏排练场地,找到苏玉明,苏玉明二话不说提供帮助,在自己的企业里安排场地作为这个艺术团的排练场所。该艺术团排出了《珍珠塔》《秦香莲》两部锡剧大戏,苏玉明受邀参演“跑龙套”,在台上台下的参与过程中,他对锡剧排演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也对靖江观众看锡剧的热情念念不忘。

 

2013年的一天,这个艺术团因变故突然解散,副团长找到苏玉明,请他挑起重整艺术团的担子。苏玉明深思后,决定接手,此时他64岁。“那时我的企业已被拆迁,我赋闲在家,含饴弄孙,享受退休生活,听说艺术团解散,我觉得非常可惜,靖江有很多爱好锡剧的市民正盼着锡剧进村进社区呢。”苏玉明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苏玉明的人生信条,他决定尽自己的力量为市民送锡剧送欢乐。他将艺术团改名为靖江市泓扬锡剧艺术团,拿出自己的积蓄陆续购进24平米电子显示屏、铝合金升降舞台、250件套古装锡剧演出服、专业道具、音响等。“要做就要做像样。我要让观众看到我们的锡剧,以为是专业团队送来的专业演出。”苏玉明说,“家人的支持让我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我所有的家人都支持我办这个剧团,泓扬锡剧艺术团在钟楼广场公益演出时,我的儿子、儿媳都来帮忙维持现场秩序。

 

苏玉明不计回报的投入和对剧团演出的高要求,吸引我市越来越多锡剧爱好者加入泓扬锡剧艺术团,其中一些还是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提高了艺术团整体演出水平。泓扬锡剧艺术团先后排出《五女拜寿》《夜明珠》《寻儿记》等五本锡剧大戏,在我市文艺节、骥江路步行街广场、西郊公园东大门广场、敬老院等多个场合公益演出,被很多观众评价演出堪比专业团队。

 

2016年,被苏玉明称为泓扬锡剧艺术团的转折年。2016年12月,泓扬锡剧艺术团受扬中市文化部门邀请,到扬中市农村送锡剧,并赢得了常年为当地送戏的订单。还有其他城市向泓扬锡剧艺术团发出邀请。“今后,我们艺术团除了为靖江观众演出,还将到其他城市,为更多人送戏。”苏玉明高兴地说。他将组织艺术团演员精心打磨原有大戏,并正在酝酿排演两部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