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江苏,这些特殊“团员”不可小视

12.02.2018  13:32
经济大省江苏,这些特殊“团员”不可小视 - 新华报业网
经济大省江苏,这些特殊“团员”不可小视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pic.xhby.net

  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苏州市,最近悄悄出台一项创新举措:所有在苏州工作过的科技镇长团成员,不论是正在挂职的,还是已经离任的,都将作为苏州的“人才科技工作顾问”,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成果并经审核达一定标准的,可享受最高10万元的奖励:

   引进人才落户苏州创业,以及引进人才到苏州企业全职创新;

   协助苏州企业开展技术诊断,梳理挖掘企业有效技术需求;

   促成相关技术主体与苏州企业达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作。

  换言之,苏州的科技镇长团成员(不论现在还是过去),自动成为苏州的科技人才“经纪人”,只要能为苏州的科技和人才工作做出贡献的,都可以“论功行赏”。

  向每个县区选派科技镇长团、为每个乡镇配上教授博士,让处于经济发展最一线、最前沿的企业、园区,个个直通大院大所,同时把实验室成果导向经济前沿,实现科研与市场的融合,合力助推转型升级,这是江苏的创造。

  从2008年省级层面在常熟试点,科技镇长团已经连续不断选派了10年。去年8月,第十批科技长团正式挂职上任。选派的人员,已经从最初15人壮大到850名,来源从省内高校拓展到全国百余家大院大所、省直机关,挂职地也从常熟的14个乡镇,扩展到全省88个县(市、区)、16个开发区,实现了全省县、区、开发区全面覆盖。

  试点的起因,还在于科研产业“两张皮”现象。

  江苏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资料表明,江苏拥有普通高校141所,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近190万,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居全国首位,另外还拥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这些,是江苏推进科技创新的最大资源。

  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在把创新资源变成现实生产力、把创新资源转换为发展资源方面,江苏和其他省份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人员更重获奖和论文,轻成果产业化;产学研合作不够顺畅,科研院所发明创造与企业和市场需求“供销不对路”;产学研缺乏长效合作机制,科技服务人员一撤,合作即自然终止。

  尤其是丰富的科教资源主要集中在南京,经济活跃、高科技需求强烈的苏南其他地区科教资源较为薄弱,面对经济和产业全面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才科技的快速接入。而想要实现跨越发展的苏北,对人才、对科技也相当渴求。

  如何打破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这层“隔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可以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江苏就已经开始动脑筋。

  当时推出的“科技副县长”制度,就是科技镇长团的“雏形”。那时主要是从南京地区和江苏省各大高校中挑选人才,到苏中、苏北地区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一职。然而,受制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之选派的“人马”数量少,多是独守一方、单兵作战,“科技副县长”制度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一段时间之后,这项制度慢慢终止。

  到了2008年前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下,应对制造业成本上升和率先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科技镇长团制度应运而生。

  事实证明,“科技镇长团”十年,通过镇长团成员的“桥梁纽带”作用,把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带到全县(市、区)、开发园区,弥补了基层科技资源的不足。在第十批科技镇长团出征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文奇是这么评价这一制度的:

  对接大院大所的“直通车”、集聚创新资源的“强力胶”、县域创新发展的“催化剂”、干部锻炼成长的“练兵场”。

  这一制度,从推动基层科技理念的“破冰”、个体性的“试水”,到深层次技术合作、突破性技术变革、全链条技术升级;从向企业派出专家、解决技术难题,到校企联盟创新、全产业链创新、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突破。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第十批科技镇长团下派,江苏已:

  累计从清华、北大、中科院、南大、东大等高校院所选派5228名骨干人才任镇长团成员,覆盖全省104个县(市、区)、开发区以及903个乡镇。

  400多家高校院所与江苏各地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合作创新平台6572个,转化科技成果4000多项。

  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52人、省双创计划778人,柔性引进专家人才5万多人次,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级科技人才项目14580项,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120亿元,推动企业建立科技孵化器、研发中心等载体1330个。

  2万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700多家企业上市或挂牌,申报专利26万余件。

  35名科技镇长团团员被提拔为团长,37名团员留地方任职,其中10人进入地方领导班子,有698人因业绩突出在挂职期间得到提拔重用。

  可以说,这一制度在加强江苏的创新驱动、加快产学研结合、推动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制度的具体执行者——5000多名镇长团成员,本身也成为极具特色的人才:

  他们来自全国高校、大院大所,每个人都背靠深厚的高校资源,有的本身就是相关产业的研发专家,熟知行业的国际国内人才情况、技术发展现状趋势。而在县区、乡镇一到两年的深度挂职,也让他们对江苏县域经济的产业特点、需求都非常了解,对地方也建立起感情,有人甚至主动利用人脉关系,为地方吸引、开发新的产业,应该是绝佳的引才引技“经纪人”。

  比如,最近淮安市淮安区就在第十批科技镇长团团长杨正科的牵头下,引进了总投资38亿元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目前公司注册、办公场所均已完成,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对于地处苏北的淮安来说,引进这样的大项目虽说并非不可想象,但也不是易事。

  还有不少人干脆就留在了江苏,跃入创新创业大潮。像刚刚离任不久的第六到第八批科技镇长团成员王锋,博士毕业之后,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在苏州市吴江区担任科技镇长团副团长期间,兼任吴江区人才办副主任、吴江区科技局副局长、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管理经验,而后又在西交大SKEMA国际大学科技园任职,专业管理孵化器。最近,他又“”到了常熟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任常务副总。

  当前,人才已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如何用好科技镇长团成员这一难得的宝贵资源?郭文奇在第十批科技镇长团下派会议上要求,建立永不落幕的联系机制,加强与历届科技镇长团常态化沟通联系,用好这一难得宝贵资源,打好感情牌,确保联系不断、感情不减、合作不息。

  回到开头,苏州市的这个动作,把过往的科技镇长团成员统一纳入地方队伍,一方面确实是引导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引才引技“经纪人”遍及高校科研院所;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强化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让故人不散、合作常新。

  交汇点记者 郁芬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