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丰县大沙河清淤清出明代两座官员墓
今年的1月14日,位于丰县大沙河镇沙河闸南约500米的河道内,发现石马、石狮子、石牌坊构件等。因为大沙河正在进行清淤,当河水被抽走后,这些原本淹没在水面下的石雕才显露出来。3月,此处开始正式进行考古发掘。
石狮石马浮出大沙河
未发掘之前,两座石马都侧躺在泥浆中,虽然只露出半边,但可以看出雕刻非常精湛。石马长2.1米、高1.4米,立体圆雕,马鞍、马镫、缰绳等以及鬃毛、眼、鼻、嘴、马蹄等位置都雕刻得惟妙惟肖;石狮子出水时保持蹲立的状态,雕刻的相对简单一些;在散落的牌坊石构件上,可以看到雕有精美的浮雕狮子,狮子作昂首前行状,颈部狮毛细致入微。这些“浮出水面”的石刻,在水中沉寂多年,夹带着泥沙看上去古意盎然。
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耿建军表示,这些石刻动物雕像是墓葬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代表着墓主人具有较高的身份,在徐州很少发现。石像生的出现,意味着附近应该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墓葬,遗憾的是,这些石像生都已经不在原位,通往墓葬的神道也就无法确定方向,至于墓葬的准确位置、规模、时代等信息,目前也不好判断。
今年3月初,丰县拨款30万元用于考古发掘专项经费,徐州博物馆和丰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此处开始发掘,这也是丰县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
更多石刻被发现
耿建军表示,考古队首先以发现石刻地点为中心,在周围200米、宽300米长的范围内进行了细致勘探。结果发现,在地下还埋藏着部分石刻,并且大致确定了神道是西北、东南的走向,在勘探区域最西北角的位置,基本确定为墓葬所在地点。
为了不错过任何遗迹细节,考古队在现场布置了多个10米见方的探方,在每个探方内同时向下发掘清理。经过近3周的发掘,更多石刻显露出来。在所有发掘清理出来的石构件中,有一块断成两截的石板上,用楷书雕刻着“敕封征仕郎光禄寺大官署丞李公寿域”一排字样。
“断开的石板其实是当初石牌坊上面的石匾,上面的文字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发掘人员介绍说,“敕封”就是朝廷加封的意思,“征仕郎”是明清两代从七品的文散官官职,“光禄寺大官署”是古代官署名称,“李公”指的是墓主人是姓李的男性,“寿域”的意思是陵园区域。刻有文字的石牌坊,是神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清理后基本确定神道的长度约90米,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望柱、石牌坊、石虎、石羊、石马、八棱柱以及墓碑。
墓葬主人确定
在发掘区域西北方向的探方内,考古队员发现了两座土坑合葬墓,两座墓葬相距约七八米,墓前各有一块石碑,两面都刻有碑文。每座墓葬都是两具木棺并排埋葬,木棺保存基本完好,外表可以看到涂有褐色漆。考古人员介绍说,正对神道的是主墓,墓碑正面腐蚀比较重,但可以看到刻有“孝子李云龙 李云凤”、“万历四十一年”等字样,另一面刻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等多个文字,大致是介绍皇帝赞赏墓主人生前节俭清廉的意思。在这座墓葬中,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瓷瓶、瓷罐等几件器物。
另一座附属墓葬前,也有一块石碑,碑文正中上下并排刻有“李云龙 王太君”,旁边还刻有“大清嘉庆十八年四月 立”、“故明授鸿胪寺序班”等字样。丰县博物馆王伟馆长介绍,“李云龙”是墓主人姓名,“王太君”是李云龙夫人,但不是姓名,而是家族后人对她的尊称。发掘人员在清理这座墓葬时,发现了瓷罐、铜发簪以及天启通宝、万历通宝、崇祯通宝等多枚明代末期钱币。
两代人均在朝为官
随后,王伟馆长查询了丰县清代雍正五年期间的《李氏家谱》,在上面准确找到了李云龙这个名字,同时查询到李云龙是生活明代晚期的鸿胪寺序班,是个从九品的官职。而李云龙的父亲叫李可观,就是牌坊石匾上的“光禄寺征仕郎”,墓主人的姓名、官职和《李氏家谱》中记载的内容,完全吻合。
王伟馆长表示,在家谱中可以了解到,李可观是家族的第七世,李云龙为第八世。根据这些资料,确定了此次考古发现的两座合葬墓分别为李可观夫妻合葬墓、李云龙夫妻合葬墓,李可观合葬墓为主墓。李云龙夫妻合葬墓为附属墓葬,墓碑上出现的清代嘉庆年号,是李云龙生活在清代的后世立碑时留下的。此前发现的石刻组成的神道,就是为李可观合葬墓修建。李可观、李云龙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在《李氏家谱》中可以查询到李蟠、李卫等徐州人都耳熟能详的清代早期名人。李蟠、李卫都虽不是同一支系,但都是李氏家族第十一世,按照族谱记载的李可观为第七世,比李蟠、李卫还要高出四辈,是李氏家族生活在明代末期的官员。
考古专家表示,此次发掘是丰县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墓葬现场保存较为完好,并且发现的文字信息和当地《李氏家谱》中的内容完全吻合,这非常难得。对于研究明代晚期丰县当地的民风葬俗等都有重要研究价值。(刘苏)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