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预判 早布局攻坚

28.01.2016  10:35

    近年来,全区进行大面积土地流转,我区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农民手中不留余粮,同时,国家连年启动最低价收购政策,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敞开收购农民粮食,再加上,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严重,内需不足,粮食拍卖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在库粮食销售困难、不能及时出库,致使库存逐年增加。为做好粮食购销工作,掌握经营主动权,2016年,邗江粮食局立足早字,及早利用大数据预判形势,及早布局攻坚。

    一、大数据预判形势

    邗江区粮食局目前下辖国有粮食管理所7家,收购库点11个。80%粮食收购库点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使用周期长,使用频率高,仓库老化严重。尽管2014年对6个收纳库点3.3万吨“危仓老库”进行了维修改造,收纳功能有所提升,但其老化的基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同时,随着土地流转加快,种粮大户越来越多,商品粮越来越多,按照目前统计,全区商品粮维持在10-11万吨之间。目前我区有效仓容仅有6万吨,还有4-5万吨缺口,全区仓容总体不足。因此,2016年夏粮收购仓容压力巨大,需及早谋划。

    二、整体部署全面推进

    1 、早谋划扩大仓储能力。 围绕建设好粮库,保障储粮安全的工作思路,综合了“交通便利、扩建有地、企业积极”等因素并充分考虑今后发展空间,进行新库选址。目前已将新建5万吨中心库的项目建设方案报送省厅,力争2016年启动立项审批。同时,利用2年时间对我区1.5万吨危仓进行维修改造,其中2016年力争完成槐泗、方巷等站所1万吨改造,2017年完成杨庙0.5万吨改造,缓解仓容压力。

    2 、“解放”一线仓容能量。 通过主动上门联系客户、购销企业酌情让利、适当提前储备轮换等多种措施,加快粮食销售出库力度,及时腾并仓容,提高仓房利用率。通过“代收代储和终端销售”相结合,减少中间环节,扩大合作范围,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通销售“瓶颈”,实现产销对接终端效应,进一步解放基层站所仓容能力,确保每个库点“有空仓、能开秤、能纳粮”。

    3 、优化服务减损增效。 加快推进烘干设施工程建设,目前,黄珏粮站日处理能力100吨的烘干房已在2015年秋粮收购中投入使用,公道日处理能力270吨的烘干房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初可建成。2016年拟在汊河粮管所、八里粮库各建一个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上的烘干房,争取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下一步计划用2-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区主要站点烘干设施全覆盖,尽可能减少因天气、场地等因素造成的损耗,解决农民高水分粮卖粮难的实际困难,也增加了储粮安全砝码。

    4 、升级“互联网+”模式。 我局在去年成功建设信息化粮库的基础上,2016年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粮库”模式,在邗江省级中心粮库打造首个区内智慧粮库,建成后将涵盖粮库业务管理信息化、粮库作业自动化、粮库仓储智能化、粮食安防监控智能化等子系统。目前,该工程设计方案申报批复已结束,进入招投标程序,建成后将有效提高库区粮食储运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粮食储运质量,降低粮食储运能耗,确保粮食购销等业务全方位网络化管理。